close
節錄自創古仁波切三乘佛法修習

佛陀在弘法時,並非以一個偉大學者的身份在解說一種哲學見地;他也不是只為講學而講學,他是為了弘揚佛法的甚深道理,才向弟子因材施教。他為不同的弟子所說的法,不論長短,都是為弟子不同根器所作的對機說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器和悟性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對學佛悟法的意願也有很大的分別。若佛陀只是弘揚他所證悟的甚深法門,相信除了少數極利根和精進的弟子外,其他人都無法理解。因此,佛陀向弟子循序開示的法門,都能讓他們藉以在日後修學更高深的佛法。我們可以把佛陀說法的 道路分為三種,或三乘。

佛陀是因材施教的。在相對的層面,所有的弟子都能從佛陀的開示有個別得著。但在絕對的層面,佛陀說法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若從相對的層面分析佛法,則可分為三乘。但從絕對的層面去看,則只有一乘,因為一切眾生都有同一的目標。
 


小乘

乘在梵文叫yanas,三乘佛法的第一乘是hinayana,也就是小乘。小乘就是一輛小車的意思。不過我們不應把這名稱,視作對小乘的苛責或對它的重要性的貶低。小乘佛法非常重要,因為它適合很多眾生的根器,讓他們能藉以獲得進一步的靈性發展。若沒有小乘佛法,根器較差,精進又不足的眾生便無法在日後修學大乘。沒有小乘,他們便無法在法道上長進,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踏入佛法的門檻。法道就像一度樓梯。最低一級就是最低一級。但這不等如說這最低一級不重要。因為沒有這低的一級,就没有人能走上房屋的高層。它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知道小乘一詞絕沒有貶意是非常重要的。把它叫做小乘,只是把它在法道上的位置作較實際的說明。

小乘的基本教義是佛陀初轉法輪的主要開示,佛陀是在印度波羅奈斯地區(現今的瓦拉那西)弘揚這些教義,內容主要是四聖諦。
 



四聖諦

若佛陀教導弟子主要是通過顯示神通,那麼,對眾生得到解脫的幫助就不會很大。令他們得到智慧解脫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知道事物的真相,讓眾生如實認知這世間。佛陀如何達到這目的呢?就是通過開示四聖諦及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學佛的人能如實看世間事物,他便能消除他的顛倒執著。能除去顛倒執著就自然會把煩惱的根清除,逐步趣向智慧解脫。因些,四聖諦與二諦可視作佛陀早期説法的精粹。
 



第一聖諦---苦諦

第一聖諦苦諦,是指對苦受的充分了解。當然,明顯地一般人都知道甚麼是苦受。他們在饑餓、寒冷或生病的時候,都知這是苦受。但苦聖諦是指對苦受的錯綜複雜各方面都要理解,包括它的本質。這包括對苦受的粗層面和微細層面的了解。苦受的粗層面是苦受在當下的痛苦和煩惱。微細層面的苦受就較難理解,因為它始自樂受。這樂受必會變化,因為它本質上不能永恒不變,它一定會變成苦受。微細層面的苦受就是樂受的無常。

舉例來説,創古仁波切陪同大寶法王到不丹時,曾獲不丹王邀請到皇宮。他到達皇宮時,發覺皇宮非常壯觀,侍從有禮,絕對服從。他和大寶法王都發覺,這皇宮外表雖然美麗,但國王本人卻很煩惱,內心在受煎熬。國王表示對大寶法王的到訪很高興,又強調法王的到臨對他很重要,因為他正面對很多困擾,這就是苦受的微細層面。

我們以為某一情況會帶給我們最大的歡樂,但事實上,很多不安正處於其中。我們會覺得天人或富有健康的人很快樂。我們難以想像,他們所處的樂境,其實是苦受正在形成之所,因為他們的樂境正在改變。

甚麼是樂受呢?它的本質就是離苦受不遠。沒有任何世間的快樂可以維持很久,世間的快樂有變化的本質,這就是本具的苦受。因此苦聖諦對苦受的理解,不只是對當下苦受的理解,還包括對微細層面苦受的理解。佛陀要開示苦聖諦,是因為在世間層面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種苦受。

若我們在受苦,卻又不知道我們是在受苦。那麼,我們便沒有消除這苦受的動機,這樣我們便要繼續受苦。我們要知道我們正在受苦,我們才能把苦受消除。至於微細層面的苦受,若我們明白樂受本身兼具苦受的因素,那麼我們便不會過份執著這些樂受。我們會想:這看似樂,其實有苦在其中。這樣我們就不會執著樂受。苦聖諦指出,我們要對苦受有正確清楚的理解,這樣我們便可以著手消除這些苦受。當然,人人都希望能遠離苦受,但要能如此,就必要對苦受的性質絕對清楚。

當我們明白我們存在的本質就是苦受時,我們亦毋須因為苦受常在而煩惱。佛陀在世間說法雖然開示了苦聖諦,這並不是說苦受是永恒的。佛陀也開示了消滅苦受的方法,又說明了解脫的境界。我們不但毋須永遠忍受痛苦,卻可以活得快樂。雖然我們無法立即離苦,但是通過修行佛法,我們可以在解脫道上邁進。有了這種理解,就是我們尚未離苦,也足以令我們快樂一些。通過修行佛法,我們在世間法道上的相對進步會令我們感到快樂,到我們最終得到智慧解脫時,我們便得真正勝義的快樂。

苦聖諦清楚指出苦受是存在的。當我們知道苦受的存在,我們便要著手把它清除。我們要清除的並非苦受本身,卻是要把苦受的根源清除。當我們清除了苦受的根源,由它產生的苦受也無法出現。就是這個緣故,要清除苦受,我們要認識第二聖諦---集諦。
 



第二聖諦---集諦

集聖諦指出苦受的來源是不善業或染污的積集。業的梵文是karma,即是行為;而染污的梵文是klesha,即心靈的染污(貪瞋痴等煩惱)。若眾生不明白佛陀的教義,他就很可能會把他的苦與樂委諸一些外在的因素。他會以為他的苦與樂是來自環境,神或任何他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若有這樣的想法,他就很難消除苦受及苦受的根源。若他明白他的苦受是源於自己的行為(業),那麼消除苦受便變得有可能了。眾生若明白苦受如何生起,他便可以著手把它清除。首先,他要明白他所經歷的一切,並不是決定於外在因素,卻是源於自己過去的行為。這就是對業力的理解。染污導致不善業,而不善業則導致苦受。染污就是指令人作惡行為的負面動機及思想。
 



第三聖諦---滅諦

滅聖諦指出業和染污的來源是可以消除的。我們可以控制苦受,因為業和染污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苦受是自作自受的。因此,我們不須依賴任何人為我們除去苦受。集諦已指出,若我們作不善業,我們是在為自己製造苦受。它同時指出,若我們不再作惡業,我們便除去了未來受苦的因。我們要經歷甚麼是完全操縱在己,因此佛陀說我們要遠離不善業和染污。善業會帶來樂受,而不善業則會帶來苦受。這個道理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無法知道整件事情的始末。
 



業有三種,就是身、口和意業。它們又分為善和惡的身業、善和惡的口業及善和惡的意業。若我們不作惡業,我們的業就自然會成為善業。

三種身的惡業是殺生、邪淫和偷盜。三種身惡業的後果可以即時觀察到。舉例說,一對相愛的男女能互相關懷照顧,因此他們會得到快樂;他們的財富會增加,若他們生兒育女,他們彼此會為家人帶來關愛,他們親密的關係和對愛的承諾會帶來快樂。若缺乏這種承諾,又沒有關懷愛護,邪淫就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不利於愛的增長,並不能提供一個能夠令兒童快樂的家庭,對配偶的不忠會帶來很多困擾。

身的惡業會帶來其他後果也很容易看到。偷盜的人會為自己的行為不安而苦惱,不偷盜的人卻能心安理得。同樣的道理,殺生的人會很煩惱,而護生的人就不會有這些不安。

語業亦如此,雖然可能沒有那麼明顯。我們若較仔細觀察,我們便會發覺,善語會帶來快樂,而惡語則會帶來苦惱。舉例來說,說謊好像有些好處,因為可以通過騙到他人而得益。但這是不正確的。若我們向我們的敵人或和我們關係不好的人說謊,因為彼此不友善,他們是不會相信我們的謊話的。要欺騙他們很難。若他們是朋友,才可以在初次說謊時騙到他們。就算是朋友,騙了他們一次,他們便知道我們不可信賴。因此,說謊實在沒有意義。相反的,若一個人絕不肯說謊,他便會建立了一個誠實可靠的聲譽。這種信任會為他帶來很多好處。

我們討論過謊話有甚麼結果之後,從而可以想像到其他惡語,如誹謗、粗魯話、傷人的話和無用的話的結果。惡語只會帶來苦惱,善語才會帶來快樂。

所謂無用的話,並非指交際上的閒談,而是指真正無用無意義的說話。若我們要讓人覺得自在一點而和他談話,就算所說的話没有多大意義也無妨。但若我們只是毫無必要地說些無意義的話,這就是無用的話。較無用的話更差的,就是出於嫉妒或憎恨所說的誹謗語。當我們在說人的是非長短時,這些說話不但無用,更是傷害人的話,會製造不和。

傷人的說話也是一樣。若是出自愛心善意責備人,例如責備一個做了一些危險的事,或不努力讀書的孩子,這就不算是傷人的話,因為這些說話沒有染污。這只是幫助人的方便。若在這些話的背後有真正善良的動機,這就不算是傷害人的話;若說這些話時是要攻擊別人,或出於嫉妒,那麼就是傷人的話,必要戒除。

我們現在要研究不同的心態,要看看善的心態如何帶來快樂,及惡的心態如何帶來煩惱。舉例來說,強烈的攻撃性會令我們失去朋友。因為我們的攻擊性,我們的敵人會成為更大的敵人,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壞,如果我們非常有侵略性而傷害了別人,這些人以及他們的朋友都會變成我們的敵人。另一方面,若我們要饒益他人,通過關懷我們所親愛的人,及希望他們會變得更好,我們本身亦會有所得益,他們會成為對我們有幫助的朋友。通過給與我們的敵人或和我們關係不好的人關懷和愛心,他們會改善對我們的態度,甚至會成為我們的朋友。這樣,若我們要饒益他人,我們便會有很多好朋友,及因此而帶來的好處。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善的心態帶來快樂,和惡的心態帶來煩惱的因果關係。

業力也可以從兩方面探討,一是受,二是習氣。業力帶來的苦樂受已經討論過,惡的身業會帶來煩惱和苦受、語的惡業如說謊會帶來煩惱和苦受、惡的心態也會帶來煩惱和苦受,攻擊性的態度是個例子,以上都說明了惡業如何產生苦受。

業力的另一方面是習氣,任由我們的身口意作惡,是讓我們的身口意養成一種作惡的習氣。惡的身語活動令我們養成身語作惡的習慣。舉例來說,我們每次殺生,我們殺生的習氣便會更強一些。每次我們說謊,我們以後便會更易說謊。讓一個攻撃性的心態出現,攻撃性的心態日後更容易出現。這些習氣會令我們的未來生,更傾向於殺生、說謊、邪淫等行為。這就是業力的兩方面。一是苦樂感受的出現,二是影響未來的行為習氣的形成。業力就是通過這兩者為眾生帶來苦受和樂受。

雖然我們知道惡業會帶來苦受,善業會帶樂受,我們仍然難於去惡行善,因為我們受到心靈染污的強力影響。我們知道苦受來自惡業,卻又無法擺脫惡業。我們要做的是要清除心靈的染污,因為它是惡業的根源。清除心靈染污便會除去惡的身業(如殺生、偷盜、邪滛)、惡的語業(如說謊、誹謗、傷人及無用的話)和惡的心態(如攻擊性、貪著及愚痴的心態)。但是,單是心中想要清除染污並不能把它清除。慈悲智慧的佛陀,通過對是否有一個自我存在的分析,開示了能根本地清除心靈染污的方便法門。

我們對佛陀有關自我的說明很難理解,因為我們對自我的存在,已有根深蒂固的想法。首先,我們要尋找這個自我的存在。不過,這尋找令我們發覺這自我根本不存在。這樣,我們便能慢慢放棄有一個自我存在的想法。在放棄有一個自我存在的想法的同時,心靈染污也清除了,因為惡業也清除了。

相信有一個自我存在是一個錯誤,是個妄想。舉例來說,若一個人拿著一朶花問一百個人它是甚麼,他們都會有同樣的答案,說這是一朶花。因此,他可以很肯定這是一朶花。但是,若他問人:這是我嗎?他只會說:這是你。問另一個人,他也會說:這是你。他就是問一百個人,他們也只會說:這是你。只有他自己會說:這是我。這樣,從統計學上來看,自我的存在真的難以找到支持。

我們通常會視我為一個整體。當我們分析自己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有不同的器官和物質。事實上是有很多不同的東西,但我們對於自我卻有一個單一的感覺。當我們要在這些不同的東西中找一個我,我們卻無法找到這個我。若我們能如是仔細分析,我們將會發覺,相信有一個我,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若我們能除去這錯誤的想法,我們對我的執著亦容易消除。這樣,由我要快樂,或我要消除這些煩惱所引起的各種欲望亦跟著會消除。消除了對我的執著,我們就可以消除心靈染污。沒有染污,也沒有因它而起的惡業了。沒有惡業,也沒有苦受了。就是這緣故,佛陀說苦的根源要清除。

總而言之,當我們知道苦受本質是甚麼,我們便要著手清除它,我們不要再作會帶來苦受的惡業。停止作惡,我們要找出它的根源,就是心靈染污和不正見。要消除心靈染污,我們要從根本處著手,即是除去對我的執著。若我們能這樣做,我們便能理解無我的智慧。明白沒有我的存在,我們便不會再製造染污和惡業,這樣,染污和惡業便完全消滅了。這是完全可能的。這就是滅聖諦。

滅諦的精粹就是自在。有些人認為佛境是不可思議的狀態或智慧。不過,清除染污得到的自在,卻是最大的快樂、喜悅和平安。和世間短暫的欲樂相比,這自在是持久的,終極持久的滅的解脫是最大的自在。

所有解脫力和智慧力皆從這自在生起,自在令人從苦受及心靈染污中解放出來。滅諦有四個特性。首先,苦受止息了;其次是平和;三是甚深的解脫及智慧;四是自在。滅的境界是修習佛陀所開示的第四聖諦--道諦--的結果。第四聖諦叫道聖諦,是因為它是導致解脫之道。
 



第四聖諦---道諦

道諦所以稱為道諦,是因它是證果之道,修行者通過修道能證聖果。修行者可以根據道諦循序漸進,達成修行的目的。佛法把道諦的修行階段分為五道,這五道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嚴格地說,前四道是修道位,而無學道是修道的結果。

第一道叫資糧道,是因為在這階段我們在積聚資糧,讓我們能在修道上有所進展。這包括培養勤奮、良好的品質和正見。我們專注於積聚一切對我們修行有利的因素。我們要令善增長,把惡除去,我們還要把修道的障礙清除。這個階段的修習叫資糧道,是因為我們要積聚這一切有利修道的東西。

在世間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要面對很多煩惱染污。我們可能不願如此,但是卻無法擺脫心靈染污的束縛,不得不習慣性的輪迴生死。染污牢牢控制著我們,要脫離輪迴,我們就要清除染污。我們都希望得到快樂與和平,並知道這是可能的。不過,就是我們有很堅強的意志,我們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達成這目標。就好像要把一大匹布染色,我們要準備很多東西,才能著手把它的顔色改變。

因此,若我們要培養好的品質,我們先要提供能讓這些素質出現的環境。要得到禪修正智的悟境,我們先要對這些境界的存在和好處有信心。在我們對它的好處生起信心之後,我們就要改變我們的習慣,努力地讓這悟境和智慧出現。因此,我們要得到快樂,就必要提供快樂能出現的環境和因素。

要清除我們在輪迴中所受的束縳,我們一定要除去對我的執著、心靈染污,及要塑造能把我們淨化的條件。我們要談資糧道,是因為我們要集合這一切條件,在我們能提供這必要的條件之前,我們無法能有真正的改變。因此,資糧道的重點是要為自己把修道的條件準備完善。

把這些條件都齊備了,我們便進入見道階段。在這階段,我們開始發展能看透幻象,對實相認知的能力。把見道和資糧道連結在一起的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中,我們為資糧道塑造的有利修道條件,讓我們能在見道時逐慚了知諸法的實相。當我們對實相有所認識,再不為妄想所惑,我們便知道無我的真諦。當我們再不執著有一個我,便再沒有貪瞋痴等心靈染污。沒有心靈染污,便沒有不善業,也没有苦受。

照理,我們若有上述的理解,我們的苦受就應該消除,不過這有時亦未必盡然,這是因為我們長時間執著有我,這種習性很難清除。舉例來說,當我們相信有我時用槌子擊我們的手指,我們的手指會痛。就算我們明白一個不變的我只是心的妄想,若這時再用槌子擊手指,我們的手指仍然會痛,我們會仍然覺得,我們在經歷苦受,因為我們把我和肉身認為是一體的。要清除對有我的長期執著,需要長時間體會無我的道理,而這就是修道階段。

修道是第四階段。修道在藏文叫「gom ki lam」,有時譯作禪修,其實是指習慣某些事物,或令自己習慣的意思,亦有典籍把它譯為禪修道。這個階段的著重點是習慣於對實相的洞悉。通過對實相的更多洞悉,我們便可以把一些仍然存在的微細心靈染污及潛意識習慣清除。通過逐步處理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達至成佛的目標。

通過修道,我們最後會達至第五階段的無學道。修道可以清除最微細的心靈染污,最微細的染污都清除了,我們便再没有甚麼東西需要修學了,因此,這階段叫無學道或無修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桑千貝瑪卻闊林 的頭像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