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祖師帝洛巴開始至今,“大手印”代代相傳,已經歷了四十四位傳承持有者,形成一個如黃金般、無間斷的大手印傳承,這四十四位祖師都曾精進不懈地修持大手印,並且都在一生之內,直證菩提,即身成佛。

偉大的噶舉派上師一一蔣貢康楚·洛卓泰耶(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曾說過:“大手印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相而已,它是能帶領修行者覺悟的法門,此覺悟即是大手印。”

覺悟的途徑唯有實修,光聽聞大手印是無法開悟的,蔣貢康楚曾舉過一個例子說道:“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自然能擁有富裕的生活.—同樣地,修持大手印的人,也能得到內在自然增長之悟性的加持。”

現在大家學習了噶舉派傳承的教法,只要依法修持,必定能受到噶舉派上師的加持,迅速獲得開悟,除非你只是執迷於“噶舉派”這個頭銜而已。

想要開悟,正統的傳承和實修是絕對必要的,沒有正確地修行,開悟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多聰明,或曾研讀過所有的經典,若是沒有正統的傳承以及對修行方法和意義的如實了解,並且實際地修持,任何成就都不可能達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何為“大手印”?從字面上來看,“大”代表涵括一切眾生,無論貧賤富貴或男女老少,每一個眾生都具備著覺悟自心本性的潛能,這是廣泛普遍的;而“手印”象徵法門,意指如果一個人修持大手印的話,那麼他便不用再去修別的法門了,因為在此一法門之中,已結合了一切法門的精要,它是圓滿的、是涵蓋一切的,大手印有時因為各個上師的用法不同,亦可稱為“大無上”或“大中觀”,但本質都是一樣的,在究竟的意義上,它們都代表著“圓滿的法門”。


根大手印

大手印可分為“根”、“道”、“果”三個部分。

根大手印談的是佛性,佛性是指蘊藏在每個眾生內的覺悟本性,此覺悟本性是原始本然的,是無染無瑕、本始清淨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眾生是十分無明的,為什麼呢?或許你會感到奇怪,人類曾發明了許多事物,應該是很優秀的,怎麼會無明呢?

無明所指的是精神上的迷惑,一切有倩眾生雖然都具有覺悟的本質,但都仍未被開發出來,甚至連如何開悟的方法都一無所知,這就是眾生無明的一面,所有的眾生都確實具備著覺悟的本性,但是這個本性被無明矇蔽了,因此造成輪迥;雖然眾生都具有佛性,但因為沒有將這覺悟的本質發掘出來,所以眾生迷惑愚痴,受盡輪迥之苦。

我們可用推理的方式,來窺見一些由佛性所表現出來的徵兆,例如我們對於父母或親朋好友,自然地都會有一種親愛之情,這即是源自佛性而來,但因為沒有將佛性完全發展出來,這種愛或慈悲並不如它原有的廣大恆久,這也就是無明所產生的結果。

這個能導致開悟的大手印之根——怫性,就像能結出果實的種子一樣,一顆種子和它最後所結出的果實看起來是很不相同的,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味道也不一樣,它們似乎根本是兩種毫無相關的東西,但果實是由種子而來,這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都具有大手印之根,現在所需要做的便就是去開發這種特質,然後成就大手印之果,同時我們也要了解到,所有的傳承祖師都曾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但他們在經過精進如法的實修之後,開發了成佛的本質,所以他們現在才如此殊勝不凡,而我們現在也有一個相同的機會來體認自心本性,當你確定自己具有佛性,確定開悟是絕對可能的,即為根大手印。

隨著根大手印的建立,修行人會產生一些特質,第一個特質就是對上師極度的虔誠恭敬,因為上師是能指導我們修行,使我們有機會去真正體驗覺悟的人。



此外,隨著根大手印的發展,我們亦會生起三種信心:

第一是“明淨之信”——深信上師、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都同樣具有佛性,這種信心變得十分堅固而明朗,這就是明淨之信。

第二是“嚮往之信”——明了了自己也有成佛的種子,能成就和一切上師諸佛一樣的自性和特質後,你亦渴望去獲得這樣的成就,這就是嚮往之信。

第三是“清淨之信”——確信開悟的經驗並非只是一種發生在少數人身上的偶然狀況而已,事實上已經有無數的修行人藉著腳踏實地的勤修,證得了無上佛果,這種確信即是清淨之信。

籍著根大手印的建立,我們便能發出對上師的虔誠和這三種信心。

從各方面來說,弟子都是必須完全依賴上師的,因為只有上師的教導才能使弟子覺悟菩提成就佛果,要知道,在過去靠著上師而開悟的修行人已多的形成了一個大成就者之海,這些如同大海一般多得無從計算的大成就者們,全都是依靠著他們的上師、遵守上師的教導修行而獲得開悟的。



道大手印

覺性存在於每個人之中,不需要到別人身上去找,然而光是了解這個道理,並不能真正開悟成佛,因此,實際修行是絕對必要的,這就是“道大手印”。

“道”的程序是按步就班的,你不能自許為金剛乘行者,就以為可以直接去修最高層的法門,一切都必須一步一步地來做,從基礎開始逐漸向上,上師亦會適當地教授聲聞乘、緣覺乘的教法,此外,行者還必須修習四不共加行,使自己能完全準備就緒地去承受金剛乘的法門,以小乘為起步,循序漸進地進入大乘。

要如何起步呢?首先,你必須要認清這世間是充滿痛苦的,如生老病死的苦、無常的苦、以及因緣條件聚散所產生的苦等等,數也數不清,因此你發出出離心,願從這充滿著痛苦的輪迥俗世中脫離出來,這便是基本的小乘之發心,有了這種希望離苦得樂的出離心之後,進一步你不應只顧自己的解脫,而應該救度一切眾生,因為不只是你在受輪迥之苦而已,所有的眾生都正同樣地受著無量無邊的苦難,由此而發心要為救度一切眾生而修行,這便是大乘的菩提心,有了出離心,亦發出了菩提心之後,就是修持金剛乘法門的時候了。

接下來要修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是進入金剛乘很重要的一環,修行人能藉此積聚修持金剛乘法門所需要的功德和智慧。


第一加行——皈依大禮法

第一個加行是“販依大禮拜”,我們先觀想自己和所有眾生一起,虔誠地皈依諸傳承上師和佛、法、僧三寶,由此便能受到上師和三寶的無上加持,而遠離任何阻礙開悟的侵擾或障礙。

此外,皈依大禮拜的修持有三個重點:在身方面,我們以大禮拜表現其誠敬,在語方面,口誦祈禱文,願一切眾生皆能永遠離苦得樂,在意方面,誠心憶念諸成就者的殊勝,並對此發出一種讚嘆、珍視的心情,故皈依大禮拜是以身、語、意的完全專一作為修持的重點。

修大禮拜時,首先雙手合掌接觸前額,代表對諸成就者之身的虔誠恭敬,藉此淨除身方面的惡業,修行者並因此而將了悟法性之身;接著雙手接觸喉部,代表對諸成就者之語的虔誠恭敬,藉此淨除語方面的惡業,行者並將因此而獲得諸成就者六十種語方面的特質,能無礙地弘揚佛法給一切眾生,使正法昌盛,最後雙手接觸心處,代表對諸成就者之意的虔誠恭敬,藉此淨除意方面的惡業,修行者並將因此生出兩種智慧,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

接著拜倒下去,前額、雙手和雙膝五個部位碰觸地面,象徵淨除貪、瞋、痴、慢、嫉五毒,並轉化五毒成為五智,而站起來的時候,則象徵修行者將以“五道”引領眾生走向覺悟之境。(譯者注: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

修皈依大禮拜雖然很辛苦,卻有著深遠的意義和主旨,更有淨除業障的效果,明了了皈依大禮拜的主旨和道理,就不應畏懼辛勞,在修行中付出愈多心力,才愈能在覺悟上有所收穫,如果只有一點點的努力的話,那覺悟也會只有一點點,而如果都不為修行作任何付出的話,那就根本不可能覺悟了,偉大的尊者密勒日巴之所以在修行上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完全是因為他付出了極大、心血和辛勞來修持佛法,因此我們不應懼怕修行的辛苦。

做完大禮拜之後,行者觀想所有傳承上師和三寶皆以一種無實體的形式,化光溶入自身,然後安住禪定之中,先前的大禮拜能累積功德,而現在上師三寶化光溶入自身,並安住於禪定之中,則能產生智慧,皈依大禮拜事實上是四不共加行的重心,因為一切皆以此為起始。

在談到第二加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修行的發心。很明顯地大家對三寶都相當虔誠,大家籍著種種的供養、禮拜……等積聚了許多的功德,這種種的虔誠和奉獻,令人十分歡喜,但除了要有虔誠心之外,還必須培養菩提心,捨己為人,這樣的心才能使功德增長、堅固,而開悟成佛。

此外,大家一定要明白正確的修行之法,有很多人是因為種種不同的動機而修行的,例如有些人修行是為了得到某種超能力,想藉此來打擊他的仇人,這便不是一個正確的動機,由於這是一個不純正的發心,所以最後的結果也不可能是好的;又有些一人的修行只是出於盲從的心理,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一點主見也沒有,雖然這種情形無所謂善惡,但由於他缺乏目標,所以也無法獲得什麼成果;然而也有些人修持佛法完全只是為了一些世俗的成就,或許由於修行所累積的福報,某些世俗上的成功是可能的,但是,生命畢竟是短暫的,當我們修行的目標不是為成佛的時候,便很難獲得長久的利益,因此正確的目標在修行上是絕對必要的。

修行人能不能開悟,完全決定在修行的動機和發心,這就是成佛的關鍵,如果我們修行只是為了下輩子能有更舒適健康的生活,或只是想往生天道當神仙,甚至只是為了投生在富裕的人家的話,就不可能開悟成佛了,事實上,在這樣的動機下所積聚的福德,並不一定百分之百能獲致預期的結果,因為我們的五毒煩惱仍未淨除,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隨境而生起一些煩惱,例如強大的瞋心便能輕易地摧毀我們所積的福報,使一切功德煙消雲散,這也就是為什麼修行必需要保持正念的原因;此外,無論我們修禪定、持咒或讀誦法本,都要以救度一切眾生使其成就佛果為發心,並且在修持的過程中保持同樣的心境,最後並迥向功德,將一切的功德,都無私地迥向給六道一切眾生,願眾生都能解脫輪迥,究竟成佛,如此便能生起覺悟的心境菩提心,我們所累積的功德也自然變得無窮無盡了。

第二加行——金剛薩埵法

四不共加行的第二加行是“金剛薩剁法”。為什麼要修金剛薩剁呢?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受到無明的矇蔽,造了無數無量的惡業,而在痛苦的輪迥中流轉不止,要淨除這無量劫所累積的惡業是很困難的,因此必須修金剛薩剁,金剛薩剁的威力就如太陽驅暗一樣,當太陽綻放它萬丈的光芒時,一切黑暗霎時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金剛薩剁的百字明咒乃是一百尊佛的化身,其清淨業障的威力是不可思議的。

惡業在根本上是沒有實質的,經過適當的法門如金剛薩剁法的修持,惡業是可以被消除的,我們可藉著四種力量來淨除業障,這四種力量分別是:

第一、懺悔對象的力量:金剛薩剁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集,我們在她的面前發露並懺悔一切惡業,這乃為一個殊勝不凡的懺悔對象。

第二、懺悔的力量:所有的眾生,包括我們自己,都因累積的惡業,正有形無形地受著各種的痛苦,而更不幸的是眾生都不知道要去消除業障,我們現在誠心的懺悔我們及一切眾生的惡業,這是懺悔本身的力量。

第三、完全斷除的力量:發露懺悔後,我們斷絕所有五毒惡業,包括一切眾生的五毒惡業,這是完全而徹底的,因此有強大的淨業之力。

第四、不再犯的力量:懺悔並斷除過去的惡業之後,今後我們發願絕不再造任何新的惡業,這就是不再犯的力量。

在結尾觀想金剛薩剁化光溶入自身,就像水溶入水中一樣,與自身合而為一,接著入於禪定中,就像先前一樣,在累積了功德之後,增長智慧。

第三加行——獻曼達

清淨了修行上的障礙之後,接下來第三加行為“獻曼達”,此加行的目的是為充實覺悟的本質,也就是要充實大手印的本質,先前我們僅淨除了業障,現在為了充實開悟的本質,我們將一切珍貴美好的事物都供養給諸上師和佛菩薩。

每個眾生都曾以他們的身口意聚積了善業和寶貴的事物,我們將這一切都供養給上師諸佛和成就者,這就是獻曼達,同樣地在結尾,觀想一切皆化光溶入自身,而後安住於定境中。

修行的關鍵在於心,心中必須長懷菩提心,為利益眾生、救度眾生而修持。

第四加行——上師相應法

第四加行是“上師相應法”,在此我們要觀想上師現為金剛持的形像。

為什麼要觀想上師為金剛持呢?這是因為如果以上師的血肉之身來作觀想的話,你可能就會以為上師是一個普通人,而生出貪執或厭煩等種種妄想,障礙了開悟的道路,為了避免這些障礙的產生,所以觀上師為法身佛金剛持,去除任何貪執或厭煩的情緒,以完全清淨和虔誠的心,領受更大的加持,來開發大手印的本質。

純淨的心在修行上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金剛乘的修行,金剛乘的法門絕對能讓修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這是千真萬確的,但如果心不純淨,那麼即使修習金剛乘也沒有用,這不是佛法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心出了問題,因此我們要以絕對純淨的心來修行,觀想上師為法身佛金剛持,使修行的道路便變得清淨,而我們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也終究能開花結果。

雖然現在的社會上,人們很容易對事物產生不信賴,但大家必須試著了解佛法,並產生恭敬的態度,特別是現在我們談到的大手印,大手印法乃是極具效力的,只要我們以一顆純正清淨的、心來修持,開悟是一定可能的,在現代社會中,有些人接受金剛乘的教法或灌頂後,經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批評上師,抱怨上師這個、抱怨上師那個,然而金剛乘修行上,開悟的主要關鍵就在於和上師之間的三昧耶戒,所以一旦違背了這神聖的誓約,那麼成佛之道便會在根本上受到阻礙。

修行人真正應該注意的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上師,打個比方,如果你現在正在尋找一塊金子,而恰好又有一個人送了你一塊黃金,只要這塊是真正的金,是有錢人給的或是普通人給的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已得到你要的金子了,這個觀念在金剛乘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輕視、懷疑,甚至批評傳法給你的上師,應該非常珍惜上師所傳的教法,並衷心的感激上師,而且不只是對自己的上師要抱持這樣的態度和認知,對所有的上師都應該抱持著同樣的態度。

由這些觀點來修上師相應法,便將能體驗“身”為化身、“語”已為報身、“意”為法身的三身境界,並包融一切眾生於此三身境界之中。

以上即為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就像鳥的一個翅膀一樣,而要能飛,必須要雙翼具足,在四不共加行圓滿功德累積之後,下一步便是智慧的累積了,而這也就是第二個翅膀了。

接下來談到積聚智慧的方法。

傳統上來說,在西藏,修完四不共加行之後,接著要修“止”,藉著“止”的修持便能進入“觀”的境界,這是傳統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先修“止”,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再修四不共加行,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現代人,因為現今社會充斥著大多刺激,令人精神渙散,所以人們很難使精神集中專一,藉著“止”的修持,讓心先定下來,再以這定力修四不共加行,這在現今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止”在藏文稱作“息內”,意思是平定的持久。

要發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須有環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個沒有噪音,沒有幹擾,可以毫無憂慮地修止的環境,佛陀亦強調修禪定要在遠離眾人之處,並要準備一個舒適的坐墊,並且明了正確的禪坐姿勢;遠離眾人之處也就是一個不受任何干擾的靜處,打坐用的墊子後部需微微高起大約四個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勢則有所謂“七支坐”,七支坐的七點坐姿分別是:

一、金剛踟跌坐或半踟趺坐。
二、大姆指接觸無名指指根,並輕輕地合掌置於膝蓋,手臂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三、上身自然打直。
四、腹部微微凸出。
五、視線順鼻尖而下,停留在約手至手肘之距離的虛空中。
六、舌頭抵住上顎,然後自然地將嘴合起來,不要繃緊嘴部肌肉。
七、收下巴。


如果身體上有缺陷,無法做到這些姿勢的話,沒有關係,但千萬不要擔心,不要以為不能做七支坐就無法覺悟了,覺悟是可以不籍任何姿勢而獲得的;但身體健全的人便不應該因為這些一姿勢做起來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體沒有問題,就應不畏辛苦地來磨練自己。

七支坐有什麼好處呢?此禪定的坐姿,是根據顯教經典而來的,然而根據密續,這此姿勢能引導行者產生內在的覺悟。


大體上來說,人有五種氣,當這五種氣從體內流失時,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隨之流失了,如果我們能保存住這五種氣的話,便會精神旺盛,充滿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這五種氣的方法。

根據七支坐的坐姿,盤腿結金剛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姆指輕壓無名指根部,合掌置於雙膝,視線順鼻尖而下停於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氣,遍行氣是有關知覺之氣,它使我們能夠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氣,下行氣是非常重要的氣,位於體內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氣;而等住氣是有關消化作用的氣;而舌頭抵上顎,則能引入上行氣,修行者遵照這些坐姿打坐,這四種氣便能流入持命氣,而當五氣合而為一時,行者便能覺悟究竟之真理,若諸氣流失的話,便無法有任何的體驗了,由此可知五氣是很重要的,也許這種說法和你以前所接觸過的有所不同,因為它是根據密續而來的。

五氣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氣,持命氣乃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氣,是生命之氣;下行氣位居身體的下半部;遍行氣遍布全身:上行氣位居身體的上半部,有使我們出淚,臉部漲紅的功能;等住氣使我們能夠消化食物;當諸氣從持命氣中流失時,能量精力也就消了,因此我們要防止氣的流失,使它們能保存住,這亦是禪定的觀點。

七支坐是為了保存體內五氣,如此即能逐漸發展出持久的定力,進而了悟自心本性,開悟成佛,然而增長定力的方法還有很多種,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將精神專注於佛像、種子字或各種顏色的圓圈上,精神集中於某一點上,亦可發展出專一的心境,產生定力,最方便的就是專注於氣息上,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呼吸,在經典中佛陀也曾提到:當心很散亂的時候,可將注意力集中在氣息上來對治。



禪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心不散亂,但初學者常常在打坐不久後,心就開始散亂到各處去了,當你發覺、心開始散亂的時候,先深呼吸,觀想吸入的氣從鼻孔進入,一直深入至肚臍處,然後自然地呼出,觀想氣以一種光的形式,從鼻孔出去,幾乎接觸到地面,這樣的觀想可以除去心的渙散,使心專一。

在觀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你要專注於氣息進出的每一個步驟,這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地分了心,過了一會兒才發覺原來自己一直都是處於散亂的狀態中,這時千萬不要灰心或生氣,平心靜氣地將心再收回來,專注於氣息的進出,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氣餒,耐心地重新開始,終必能做到完全的專一。

當你能完全專注於氣息的進出之後.便可以停止這樣的觀想了,這時,你只要專注於空氣吸進呼出時,接觸鼻頭那種涼涼的感覺即可,而當你也能熟練於此的時候,需要專注的,就只有氣息從鼻子呼出的部份了,此外,前面我們提到視線要順鼻尖而下,停留大約前臂長的距離虛空中,在第二階段時,你的視線改成向前看,但微微還能看到鼻尖,而再下一階段時,你就可以直直地前向看,而不需要看到鼻尖了,以上就是發展心的專一的各階段之要領。


打坐的時候,背脊要直,但不要繃緊肌肉,要放鬆;而當你用心在觀想氣息的進出時,有時候會感到很難保持專一的心境,這時不要太強迫自己,放輕鬆一下,但千萬不要太松懈,要適可而止,就像用手握一顆雞蛋一樣,如果手大用力,蛋會被捏破,如果手大放鬆,蛋會掉下去,手的力道要剛剛好才行,修禪定也是如此,不要太強迫自己,更不可完全地懶散墮落。

很幸運的,佛法在很久以前就盛行於中國了,大家大概對禪定多少有一點認識,或許也有人對禪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在這兒要先叮嚀這些沒有接觸過禪定的人:禪定是為了達到無念的定境,然而在初學打坐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念頭似乎比以前多了,心好像比以前更亂了,於是有人會開始抱怨這是修禪定的關係,事實上,這正是你的進步,以前你的心是完全散亂的,故所有的妄念生起時,你都沒有注意,現在你試著留心謹慎地去注意每一個念頭,因此每一個念頭生起時,你都能察覺到,故你會感到妄念似乎比以前多,但念頭並沒有增多,而是你變得更清醒了,修禪定的第一個進展就是更能覺知一切動靜。


打個比喻,當你將水倒入一個都是洞的過濾器,自然地水都流光了,什麼也看不到,如果把水倒在杯子裡的話,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杯子裡的水了,同樣的,以前你的心是放縱散漫的,現在經由修習禪定,將放縱散漫的漏洞都填補起來,便能察覺出心中妄念的涌現了,因此,你實在不需因為感到心的浮動而灰心。

接下來就讓我舉例來依次說明修息禪定的層層體驗。


初學禪定時,妄念多的如瀑布一般洶涌奔瀉,毫無間歇;接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進修持之後,妄念則有如山谷中的溪流,雖然有時因為下雨或其它原因,溪流會十分湍急,但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十分平順安穩的;再接著境界更深時,則如同有波浪的海,雖然有波浪的攪動,但都只是在表面搖晃,不會影響到海底深處,因為你已具有相當的定力,故雖然念頭生起,但不會干擾你深層的定境;最後,則如同無波的大海,一種無波無念的境界,恆久而和諧,充滿喜悅、淨明和自在。在噶瑪巴大寶法王的祈禱文裡,其中有一句大意是:“願能證得心中無波之境的覺悟。”,其中所談到的“無波之境”,就是這種境界。



在修止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昏鈍。每當你禪坐的時候,就會變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無法集中精神,身體也坐不直,這時候要如何對治呢?第一步,先努力將.上身打直起來,坐直之後,把眼睛張大,凝視上方,如果可以的話,將視線朝向光亮的來源,如燈光或窗口等,同時觀想明亮清澄的光進入身體,全身充滿光亮;這方法可以克服昏昏欲睡的毛病,而當你不再昏沈的時候,便可以恢復原來的修持。

第二個障礙是亢奮。有時我們和朋友聊天聊得太久,或發脾氣的時候,都會亢奮、浮動,無法平靜,這時,必須先完全放鬆身體,然後將身體彎下來,觀想你所呼出的是很細的黑煙,像絲線一樣,黑煙呼出之後一直深到地底下,吸氣的時候,則吸進地底下的黑煙,使身體充滿了黑暗,這就能對治亢奮。

修止有許多利益!包括現世的和究竟的兩方面。


在現世的利益方面:由於修止的結果,你會變得很溫和平靜,沒有任何侵犯或攻擊他人,甚至暴力的傾向,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勝任愉快,無論什麼工作,都能成功地圓滿完成,這是因為你有專一的定力,而在家你也會變得很有效率,對家人很照顧、很親切,所有的親戚朋友也都會更加地喜歡你、尊敬你;此外,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習俗文化背景,你都能安然自得地與人和諧相處,沒有任何傲慢狂妄,由於你和順的個性,別人也都能與你維持一個很好的關係。

有了這種能安處於各種習俗與各種人相處的定力,你就好比一個正方體,不管怎麼放,都能穩穩地立著,不會搖晃,但如果沒有這種修止的定力,你就會像一個圓球一樣,四處滾動不能安定。

修止對修其它的法門也有莫大的助益,像是觀想本尊、觀想心咒,你都能籍著修止的成果而觀想得更好更清楚,修止能使我們成為一個好的修行者,發展出專注的心境,這種心境能使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明了自己的行為,亦有助於戒律的持守,籍著這種種的利益,自然地我們能開悟成佛,我們在修行上無法有所進展,常常這就是缺乏了專一集中的心。

有些人接受了某個灌頂,然後經過多年的修持,卻沒有什麼進展,也許他會抱怨,認為灌頂、心咒根本沒有效用,因為他修了那麼久,卻一點也沒有進步,但是大家要知道,灌頂、持咒沒有產生效果是因為你沒有專心,因為沒有專心,所以雖然灌頂和、心咒有它的力量,也無法產生任何效果,因為你根本沒有用心地來修持它,而修止正可以避免並克服這種錯誤。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拍照的時候,如果握照相機的手不穩,一直搖晃,拍出來的照片當然就很難清楚了,而我們卻埋怨照相機不夠好,這就跟抱怨灌頂持咒沒有力量一樣,事實上問題出在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定力,經過了長久的修持卻沒有效果,完全是因為缺乏止的訓練,沒有平靜穩定的心。

在究竟的利益方面:偉大的祖師——寂天菩薩曾說:“一個人若有止的能力,必能進入觀的境界。”,這清楚地說明了止將帶領我們進入觀的境界,而觀乃是相當高深的覺悟,有了堅固的定力,當你領受了大手印心要的教法,必能立刻證入大手印之果。這是因為你的止的基礎相當紮實穩固,這就是修止的究竟之利益。

止能使我們覺悟自心究竟本性,即就是覺悟“大手印”,或稱“大無上”或“大中觀”,紮實的止的基礎,是任何修行所需要的,在八萬四千個法門中,止的訓練能使你成功地去圓滿任何一個法門。





接下來我們要對觀做一些弄紹和指導。

經由止的修習,行者能了悟到一切現象之不生不滅的本性,此即為觀,首先,我們簡單地談一談一切現象的本性以及自心的本性。

概略地說,所有能被察覺到的萬物萬象,以及每個人所執持的“我”,其本質都是主性,但是雖然如此,從無始劫以來,眾生已養成了諸種習氣,習慣一切視為是真實的,現在要拋開這些習慣,而去相信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是空性的,實在很難做到。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習性呢?到底是什麼導致眾生如此的迷惑呢?


從無始已來,眾生執著一個“我”的存在,並對“我”產生了堅信,有了這樣的想法,就將“我”從別人中對立出來;有了“我”,便有所謂不是“我”的,那便是別人了,故對於自我,你產生了執著,對於別人,你沒有像對自己那麼喜愛,因此便生起厭煩,甚至加以侵害。然而因為不曉得這樣的人我之分即是無明,所以五毒、習氣便由此而生了,而這是很難復原的。

現在所要談的內容,是要大家對禪定有個較好的了解,甚至引導各位去發現自心本性,也就是引見大手印的本質,為了達到此目的,大家必須先了解一些禪定的基本特性,若缺少這種功夫,光靠我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帶領大家認見大手印的本質。

現在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仔細地想一想真的有一個具有實體的“我”存在著嗎?如果你認為有的話,它在那裡呢?在身體之內,還是在身體之外?如果你真的看到這個具有實體的“我”的話,那麼它的形狀和顏色是什麼?仔細地思考這些問題,若沒經過這種思考,那光是對大手印作介紹,就如同在虛空中畫圖一樣,不管你怎樣畫,也無法畫出什麼東西。

佛教裡有一個名詞:“無我”。我們知道“無我”意味著“自我是不存在的”,然而人人都有一個“我”的感覺,有時你覺得“我”包含了身體,有時你又將“我”和身體分開來,說道:“我的身體……”,故此肉身並不是真正的“我”,甚至你也會說:

“我的心……”,因此有一個“我”和另一個你稱它為“心”的東西,所以“心”也不是“我”。


如果說這個肉身就是“我”的話,我們好好地來檢查一下:從頭到腳,身體的每一部份,都有特定的名稱,如頭、頸、胸、腰……等等,無論你分得多細,整個身體你就是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事實上所謂的“我”並不存在於肉體之中。

你可能會想:“我”一定就是心了,但是讓我們觀察一下這個“心”,心只在遇到外在的事物或現象時才發出作用,而我們只不過有一個心存在的感覺而已,這個感覺變得很強,就成了對“我存在”這個概念的執著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迷糊地從“無我”而意識到“有我”,這種迷惑就像一個病得很嚴重的人,病到連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一樣。

雖然實相中沒有“我”的存在,但就像前面談到的,我們有著對自我存在的執著,這種執著就是陷入煩惱和痛苦的原因,舉個例子,有時你抱怨:“某人批評我!”,這便是一個“我”的感覺,所以對於批評你的人,你便產生一種厭煩的感覺,或是如果你被開除了,你會抱怨說道:“老闆把我開除了!”,這又是強烈的“自我”的感覺,使你對老闆產生憎恨。所以這個“我”使眾生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而這些痛苦都是連續不斷的,這便是所謂的我執。

而何謂“法我”呢?一切外象皆是法我,同樣地我們來推理一下,一切外象也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舉個例子,我說台灣是不存在的,你也許會不同意,你會說:“他在這裡住,在這裡吃,現在還正在跟我們說話,怎麼說台灣不存在呢?”。

台灣可以說是一個“法我”,但當我說台灣不存在,並不表示台灣不見了,我說台灣不存在,是指台灣的原始自存的本體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將台灣分割的話,台灣就消失了,剩下的是台北、宜蘭、嘉義……等等,同樣地再把台北分下去的話,那台北也不存在了,而再把這些地區分得更細,那就成了許許多多戶人家了,而家再分的話,便成為許多的人,家也不存在了,然而“人”只是我們為有別於其它的動物,而給自己的一個名相,讓我們再回到原來推論方式,從頭到腳仍找不到“人”之本體性的存在,故“台灣”是沒有本體性的。

以這種推論的方式來了解“無我”是很必需的,特別是由此我們了解到因為對自我的執著,使我們產生了貪瞋痴種種煩惱,對我好的事物就貪愛,對我不好的就排斥,因為這種種的妄識,我們積聚了無量的惡業,所以明白“無我”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然而光是明了還不能開悟,了解道理和開悟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例如在心經裡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可以從論理的層次來推究它的涵義,但是我們必須經過禪定的修持,才能對此生起真正的了解和體會,而再經由“觀”去了悟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

面對空性的道理,如果你不了解它真正的涵義,你可能會害怕,如果一切都沒了的話,那該怎麼辦?事實上“空”是指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獨立存在的,有了正確的了解,你就不會產生恐懼,反而會真正地希望從輪迥中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桑千貝瑪卻闊林 的頭像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