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手印五要


  不論是經典、密續或其他一切禪修方法的精髓,都涵蓋在“大手印五要”之中。



  知識性的探索,無法讓我們了悟心的究竟本性。唯有禪修能讓我們直接體驗心的究竟本性。


  佛陀的言說囊括在兩大類佛教典籍中:經典及密續(1)。這此典籍提及許多禪修方法。但不論是經典、密續或其他一切禪修方法的精髓,都涵蓋於“大手印五要”之中。



  “大手印五要”包括五大要點及程序:


   ·皈依及發菩提心。
  ·觀想自身是本尊身。
  ·向上師祈請。
  ·禪修。
  ·功德回向。


 


  皈依及發菩提心
  大手印禪修的第一要點,是在修持一開始時作皈依及發菩提心(2)。


  皈依是讓自己安受諸佛、佛法(佛陀的法教)及僧寶(將已內化之法教傳授給眾生者)的保護。這是佛教修持道的基礎。接著,我們觀想在十方(3)的淨土(4)有無數的佛與菩薩,他們是我們證悟之前的皈依。


  然後,我們發菩提心——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能利益一切眾生而希望證得佛果的願心。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修持者心想:“為了幫助世間所有的眾生,我必須獲得正覺。今天,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禪修。”


 


  觀想自身是本尊身
  皈依及發菩提心之後,我們觀想自身是本尊身。如果你有個人的本尊,就觀想自己與之無二無別;否則,你就觀想自己是觀音菩薩(5)。


 


  向上師祈請
  自身化為本尊之後,我們觀想阿彌陀佛安坐在我們的頭頂,全身紅色,手托僧缽。此外相是阿彌陀佛,但同時也是我們的根本上師,總攝一切諸佛、正法及聖僧。



  接著我們熱切地向他祈請:“請賜與我加持,讓證知究竟本性的悟境——大手印——今生即在我心中升起。”
  然後,我們觀想外相為阿彌陀佛的根本上師,化為光由頂門融入我們自身(仍然是本尊身)。於是,上師的身、語、意和我們的身、語、意合而為一。


 


  禪修
  在上述的祈請之後,讓心安住在與上師融合為一的狀態中。


  我們可能沒有特別的覺受,但也可能有無法言喻的覺知心性的經驗,換言之,我們所發現的是無法表達的。這種情形如同啞巴在品嘗甜味時,無法回答“好不好吃”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覺受是可表達的,這表示我們尚未達到目標。無法表達的狀態並不表示它不存在。超越語言及概念的經驗確實存在。心的究竟本性就是如此。


  是否迅速得到這種經驗,並不重要。只要恆常不斷地禪修,這種經驗一定會產生,我們一定會了解心的本性。即使這種經驗一開始就產生,也不會一直持續;它或許會再出現,或許不會。但是,如果它沒有再出現,我們不要因而認為自己的禪修不好或沒有用。這些都只是正常的過程。


  覺受並不代表心,不能做為修持的指標。


 


  利用輔助物
  在做大手印禪修時,心不專注於任何物體,直接安住於自性之中,覺受的產生只和心本身有關。這種禪修方式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有些困難。若是如此,修習者可採取漸進的方式,先將心安住於外在的輔助物。


  將心安住於輔助物,並不表示開始分析它。我們既不審察它的形狀,也不審察它的物質成分、不同的構造、名稱等等。我們只是毫不渙散地將心安置在這個對象上。


  如果選定的對象是聲音,我們也一樣不去分析它。我們不去想:這是汽車的聲音,那是摩托車的聲音;這個聲音很響,那個聲音很悅耳,那個聲音很煩人。我們只是沒有思維地安住在心與聲音合一的狀態中。對住的環境喧鬧的人而言,以聲音為輔助物是相當好的方法。由於將聲音融入禪修中,噪音就不再是一種障礙。


  同樣的,我們可以利用氣味為輔助物。不論氣味怡人與否,我們都不加判斷地去覺知它。我們也可丟開好壞的觀念,以味道或觸覺為輔助物。不論所選擇的是什麼,心與輔助物都是無思維造作的一體。


  修持大手印的理想是僻靜的地方。在這種環境中,由於外界的干擾比較少,心比較容易安住於自身。否則,我們可利用最顯著的感官對象,例如:形相、聲音、味道等,做為禪修的輔助物。


  在初學的階段,最好的方法是以外物做為禪修的輔助,然後讓心安住於自身一小段時間。我們可以用這種交替的方式進行禪修。


 


  不隨念


  念頭會在禪修時升起,但這並不重要。我們不應該相信念頭是不好的。然而,這也不表示追隨念頭不是阻礙。事實上,我們應該既不追隨也不排斥念頭。我們應該完全不理會它們,不為它們費任何心思。讓我們舉個例子說明。


  (波卡仁波切從他面前的桌子上拿起三樣東西,分別交給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拿到金剛鈴、金剛杵及玻璃杯。)


  好了!在這個例子中,我是禪修中的心,擺在桌上的這個水晶球是我選擇的專注對象。


  (波卡仁波切的眼光專注在水晶球上。同時,他要拿著金剛鈴的那個人伸出手來,仿佛要把金剛鈴遞出來的樣子。波卡全波切朝那個人望去,開始對金剛鈴感到興趣,終於伸手把金剛鈴接過來,審察、把玩一陣子之後,搖起金剛鈴來。)


  當我把眼光從水晶球轉向金剛鈴時,我就像是在追隨念頭。


  (接著,波卡仁波切要第二個人把手上的金剛杵交給他。但是,這一次他的眼光並沒轉離水晶球,讓那個人拿著杵的手繼續伸在那兒,他仍然不去看那個人。最後,他要第三個人把玻璃杯交給他,但他一點也不去注意那個人。)


  這一次,雖然有人要給我金剛杵,也有人要給我玻璃杯,我並不去理會他們。我的心繼續專注選定的禪修輔助物。


  念頭就像他們要給我的東西。即使種類及數量很多,如果我不把注意力轉向它們,也接納它們,它們就並不重要。但是,如果我像第一個人要給我金剛鈴的情形一樣,把它接過來,仔細察看,並開始把玩,那麼,我就被念頭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分散了,我已經不在禪修了。


  在禪修當中,我們的心必須保持不渙散地安住在選定的輔助物上。可能會升起的念頭並不重要。


 


  完整的法道通常涵蓋四個層面:


  ·見:正確的知見或知識性了解。
  ·修:恆常不懈的禪修。
  ·如理如法的行為。
  ·果:修持的最終成果——證悟成佛。


  其中,正確的知見非常重要,但禪修更加重要。禪修才能帶來究竟的利益。經由禪修的內在體驗,我們才能自痛苦中解脫,得到真正的平靜及快樂。



  功德回向


  禪修結束之後是功德回向。我們希望將功德——因為此座禪修而產生的一切正面潛能——用來利益一切眾生。這種廣大的願心,可使我們在此生中達到為度眾生而成正覺的目的。我們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迅速得到正覺。



  以上是“大手印五要”——修持大手印的五個要點及程序。這是噶舉傳承的直接及深妙之教法。


 


  注釋:


  1、經典(梵文surta)可被視為佛陀給與的通俗或顯達的法教,密續(梵文tantra)則是秘傳法教。


  2、皈依及發菩提心的願文很多,其中最簡短也最普遍的是:


      諸佛、正法及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布施等功德,
      為利眾生願成覺。



  另外一種是:


      我與一切曾為我母之眾生,
      其數多如無量無邊之虛空,
      皈依佛陀化現之根本師,
      皈依佛寶、法寶及僧寶,
      皈依上師、本尊及護法,
      皈依自心 明空究竟身。


  3、十方指四個基本方位(東、西、南、北),四個居間方位(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再加上天頂及天底。


  4、淨土是諸佛所化現的領域,可說是他們的居住地。淨土不屬於輪迴,沒有任何痛苦。已達到某種清淨程度的眾生,能前往淨土修行,迅速獲得正覺。


  5、觀音菩薩(Chenrezig)代表一切諸佛的無量慈悲。讀者可參考《四臂觀音》(Chenrezig,Lord of Love),做進一步的了解。在金剛乘,四臂觀音是最廣受修持的觀音形相,但是所有觀音的本質都是一樣,如同一切本尊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桑千貝瑪卻闊林 的頭像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