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及依止上師


 


  在現今的五濁惡世,尊師重道的精神已經慢慢湮沒了,但在傳統上,不單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醫道、雕刻工藝等,也都是依師而學的,而且極重視師徒關係。既然連世俗的這些小學問尚需明師指點,何況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絕不可無師自通,我們也不應冒這個大險。在歷史上,從沒有任何人曾經靠自己看書而成佛的先例。有些人會問:“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成佛的嗎?”當然不是!本師釋迦牟尼在示現成佛前之過往世中,亦曾遍禮明師,甚至犧牲身命為求一偈開示。當來下生的彌勒菩薩,頭頂上有座小小的佛塔,這塔表義釋迦牟尼,菩薩頂佩比塔正是表義祂的師承源自釋迦牟尼及表義敬師之道。在現在,一切為求成就佛境的菩薩亦如法地依師而學。在未來,我們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脫,甚至只是要得到較低的成就,也一樣要依止明師而學。


  要得到佛法上的成就,不單只靠學問,同時也有傳承的加持因素在內。學習的人就似是家中的水龍頭,諸佛就似是水庫;佛陀的確有很大的力量及圓滿的悲心,我們也或許的確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這“水龍頭”及“水庫”,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們連接起來,我們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應的好處,而歷代師父正是這些“水管”。如果沒有水管,儘管你天天在水龍頭旁幹等也沒用!故此當知,不論是出離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賴師傳而得。即使至小的細微進步,也因師恩而得。如果沒有師長,我們連佛的名字也許也不能聽到。


師長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壓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麼樣,壓出來的也就是同樣的。錯誤地依止了沒具資格的老師,是最可怕的。現今的末法時代,像這類的“老師”多的是,大家必須小心抉擇。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資格的老師外,依止了不勝任的老師也不太好。甚麼是“不勝任的老師”呢?譬如說,你的師長通曉小乘部教法,但不通達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這樣的話,你或許能成為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師,但這仍然可說是有一點兒可惜了。又或者說,師長具備傳承條件,但他說法不善巧,也會令學法有障礙。故此,我們應該致力於尋得一位具備經、續所述之所有資格的師長。為甚麼我們要依止具有所有師資的明師呢?衲以一個例子解說:如果你要前往某個地方,最理想的嚮導莫過於一位元熟知全程的人。其他的嚮導若只熟知整條途徑的某一段,當然對你也會有很大幫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元熟知全程的嚮導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過於依止一位能夠教授大、小二乘及顯、密全道的明師了。依戒律方面說,戒學的師長必須具十五種德性。依《現觀莊嚴論》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應具“明師十德”。依續部教法來說,授灌頂及密法者必須具有另外十種金剛上師之師資。故此,一位能夠如法教授整個顯、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師長,就必須完全具備以上共三十五種資格。


  以大乘顯部最上等明師的資格來說,可分為“明師十德”:


  1. 持戒清淨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也沒能調伏好,如何能教導別人呢?所以一個好師長必須有好的戒德。這一點,主要是說“戒”的方面。


  2. 有禪定功夫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最上等的明師,必須具備“定”。


  3. 具足慧學


  這是指上等的明師不單要有戒及定,還要具備徹底消除我執的“慧”。


  4. 德行起碼比自己高


  選擇師長而依止,當然要找比我們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則為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們必須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師。


  5. 修持精進勇猛


  這裏所說的“精進”,當然是指對修行善業方面的積極不懈,而非指對不良惡業的沉迷。一位好的師長,必定要自己精進勇猛、毫不懶散,否則弟子便不易學好。


  6. 學問豐富


  一位明師,必須具備由本師釋迦牟尼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經、律及論三藏傳承,而非單只有一兩個法門的傳承。這種傳承,必須包括教法及證法傳承二者。在現今末法,有不少騙子胡說八道,明明沒有傳承,卻說佛陀夢中傳法等等,欲尋師者必須小心觀察抉擇。


  7. 通達真實


  這是指通達中觀應成見。現在大家未知道甚麼是中觀應成見,所以不易明白這點。


  8. 說法善巧及表達清晰


  有些老師雖然自己通達教證,但卻表達不清,又或不善於觀察弟子而應機對症下藥,以致授受過程不能達到最順暢的程度。一位好師長,必須是說法善巧的。


  9. 不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個人具備前述八種功德但沒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師長,必須具足悲心,出於真心希願弟子能學好,而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攝受徒眾。


  10. 對徒教學不生疲厭心


  上等的明師已斷了自利的心,所以他們完全不怕勞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業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會以十分歡喜的心去教導。這樣的師長才是一位好師長。


  以上所說十點,乃完美的大乘明師之特徵。在現今末法時期,要尋得這樣的明師,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具足十項明德的大師不能說沒有,但到底難求,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並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堪作依止了。甚麼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如果我們歸納佛陀所開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這三種學處。所以,如果並未能尋得具足完美師資的師長,我們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對上述三學處有多少證量的師長。


  我們雖應熱衷於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資料便一窩蜂跑去名師處依止,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學問上,我們要小心決擇老師,在成佛之大事上,我們更加需要審慎。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係之前,花一段時間,好好觀察這位師長的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完全肯定他具備了經、續所述師資時,方決定依止。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未成立,可以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為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動求了口傳或灌頂,或參加了灌頂傳法、口傳儀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告成立,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為佛了。師徒關係之成立,不一定經過像漢地拜師的儀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即使對方並不知道,關係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係亦成立了。


觀察審查師長資格必須在師徒關係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是為佛教的不幸。沒有人逼我們去依止一位老師,這完全出於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於審查便草草依止了,錯的是自己,並不能怪別人。總之,一旦師徒關係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為佛,雖可另拜其他老師學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為佛,乃至批評、譭謗等。一旦成立了師徒關係,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與佛法的確完全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他師父,心裏仍必須視這位為其中一位老師。其他無關係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的過失,但作為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在我們經過謹慎的觀察後、尋得符合條件的一位或多位師長時,應該如何承事依止呢?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來講,一為正確的心中依止態度,另一為在具體行為上的承事方法。


  在《華嚴經》中,說及弟子應以九種心來對待師徒關係。首先,弟子必須有孝子的心,對師長猶如孝順父母一般,處處聽話順意,永不忤逆師長。第二,依止心要似鑽石一般堅固,永不能被摧壞。譬如當有人對我們的師長譭謗時,我們的信心亦絕不退減,這就是堅毅的心了。第三,我們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負荷般,對師長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負起。在約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師。大師在初學法時,其師瑪爾巴(Marpa)見他有很大的潛質,但同時也有極大罪業,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層大樓。密勒日巴並未因此退縮,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見骨,最後建成了師長所要求的大樓。這座大樓的遺跡,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態度,便是這種如大地的心之典範了。第四,我們要如群峰拱圍須彌山般,始終不變搖。第五,我們要視自己如僕役,任勞任怨,即使師長命我們做如倒糞等低下的工作,我們亦應樂於從命。第六,我們應自視為卑下,不可貢高我慢,甚至以為自己比師長的修行還高。第七,我們要有《華嚴經》中所說的“門犬心”。甚麼叫“門犬心”呢?這個名詞其實並非侮辱性的字眼。我們觀察小狗被主人打罵時,它們從不會因瞋恨而反咬主人,它們頂多只會暫時逃跑。在被主人發脾氣趕走時,它們亦不走遠,頂多在附近溜達一會兒,待主人氣消了,它們便像沒事似地回家,也從不把剛才的事懷恨在心。我們作為弟子,也應有這種態度。師長責駡時,我們不懷恨於心,也不應存有顧全顏面的心理。第八,我們要像橋樑一般,任何難行的事亦勇於承擔。第九,我們應像船舟載人過河一般,來來去去、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同樣的事師工作,永不厭累。


  對師長之信心為一切修持的根本,亦為一切成就的種子及靈魂。如果已建立了師徒關係,卻對上師無信心,所作修行便猶如燒壞了的種子,絕不會發芽生長。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態度外,弟子還應對上師生出信心、視師為佛陀。在觀察期間,我們仍可審查欲拜于其門下之師長有否缺點。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傳承上成立了師徒關係後,弟子便不可再觀上師之缺點,而應常想及其優點、功德等,並要視師為佛。師長在客觀上或許並無佛之境界,甚至或許只是凡夫境界,但這並不重要,弟子仍要視師若佛。視師為佛,師長並不會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視師為佛,弟子便會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視師為菩薩,則得菩薩之加持;若只視師為凡夫,則即使師長客觀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會得到任何加持。以前有一個人向其師求法,其師大喝一聲“瑪裏利渣”,這是印度話“滾開!”的意思,但這弟子卻以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誦,後來竟然成就了以此“咒”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許多即生成就羅漢境界的案例,但在現代卻少見這些殊勝的事例,這正是因為現今的人對師長的信心薄弱之緣故。


  如何才能達到視師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們有宿世的善因緣,否則這就需要長時間努力培養方能達至。弟子必須長時間地觀師長之功德、優點,而避免挑剔師長的過失、缺點。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斷一切過失的聖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師長是釋迦牟尼,弟子也一樣可能覺得自己的師長滿身過失、毫無優點,就似當年提婆達多視其師長釋迦牟尼一般。反過來說,若師長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視其為佛陀,便一樣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須視師為佛。這一點的確不易做到完美,少一點功德便難達到,但我們要有耐性地訓練自己。


  如果從功德的角度來說,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師長功德再高也高不過諸佛,頂多也只是與佛同等,況且師長在客觀上也有可能根本還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從功德角度來說,師長之功德既有可能與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從恩德的角度來說,師長對我們的恩卻比諸佛的為深。為甚麼這樣說呢?我們想想,釋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雖然曾廣弘正法,令許多眾生得益,可是我們卻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們或許是在三惡道中,也可能在別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於這個世界的人但卻未遇佛陀,總之我們未有福緣在當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現在,直接度我們的是師長,為我們授法的是師長,教我們如何成佛的也是師長。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區,若果不是有師長之教授,別說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連“佛境”這個名詞都未曾聽說過!由此角度來說,師長對我們個人的恩德,可說比諸佛還要深。我們將來得以不墮三惡道,乃拜師長教我們止惡所賜;我們若得以生於人間或天界,乃因師長教予佈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們若最終能得佛境,亦因師長之教授及傳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種心事師及視師如佛外,弟子更應常念師長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們亦要在行為上承事師長。承事師長的行為主要有三種類別,一為以財資供養,二為為師長辦事,三為依教而奉行。


  師長並不見得需要我們的供養,這樣做是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剛才我們說過,師長是最勝功德田。甚麼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們透過悉心照顧、播種、施肥及澆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樣地,經過事師、供養、頂禮師長等行為,我們便得到無量功德。所以,我們稱師長為能長出功德的“功德田”。師長並非唯一的功德田,透過供養、頂禮佛像等,也能長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師長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們為師長辦事,例如替師長打水、燒飯或洗衣等,這行為勝於以物資供養。有關這一點,衲必須把例外情況說明一下:如果我們已與某人建立師徒關係,而這位師長叫我們替他做一些明顯與佛法背道而馳的事,譬如說他叫我們代偷東西等,弟子便要很謹慎處理這情況了。如果我們能完全肯定師長之要求與佛法不合,而並非只是我們對師長的密意要求誤解,我們當然不能照辦。可是,為了維繫自己的師徒關係之清淨性,我們尚該顧全另一方面,故此我們必須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辭,而不應與師長發生衝突。在推辭後,我們仍應視師如佛,不應執此為上師之過失而作批判或譭謗。這一點就是前面說過的、像鑽石般堅固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兩方面都照顧好,便不存在違背上師的業因。一般來說,我們如果在拜師前曾好好地觀察,便很少會遇上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許多不具格的師父,若不經觀察便依止,或許便會常碰上這類的無奈情況,這時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邊推辭,另一邊同時儘量保全師徒關係之清淨性了。


  三者之中,以依師所教地修持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師便說過:“堅韌耐苦之修行,是令師喜之侍奉!”說三者中以第三種為最優勝,第二種為次等,第一種為最基本,並非等於我們挑優勝的而進行。以上所說三種承事方式,並非挑一種而做,而應長期地全部奉行。


  如法地依止師長的好處有八大點:


  (1 由於實修上師教示故,我們可以趨向佛境。同時,由於上師是無上的功德田,透過供養及承事師長,我們能於短時間內積集極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資糧。


  (2 諸佛很樂於見到有人對師長恭敬。經論中有雲:“如理依止善士時…無餘佛陀至心喜”我們供佛時能得供養之功德,但說不上令諸佛歡喜。對師供養,既能得供養之利益,更能得令諸佛歡喜之額外功德。


  (3 由於依止師長之功德力大,一切魔類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師的人。


  (4 依著師長的教誡而止惡,便不會再積集惡罪因及受到其果報了。


  (5 如法地依止師長,便會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於如法敬師之業因,我們生生世世皆會有緣常遇明師。


  (7 不墮三惡道。


  (8 任何心願皆能順利達成。


  如果我們不尋找一位或多位師長而依止,便不會得到前述依止師長的八種好處。如果既已有了師長,卻並不好好地敬師及事師,損失有八大點:


  (1 由於上師乃諸佛之總體代表,若弟子輕視師者,便感召不尊重諸佛之果報。


  (2 如果對自己的師長生瞋恨心,會毀滅自己曾積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師及事師的弟子,即使修無上密法,亦難以成就。


  (4 以不敬師之心修持,不但難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獄之因。


  (5 不敬師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絕不會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會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飛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飛過,見到自己的上師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飛行神通,師父卻沒有!”在這念一生之際,他即時失去了神通,由天上丟了下來。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現世即會感召許多不如意的業報。從前有一個名叫“佛智”的大師。這位大師的其中一位老師是養豬的人。有一次,大師受眾人擁戴著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這位老師。由於他名聲極大,一時之間他便生出了師長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裝看不到師父,並未趨前相認或頂禮問安。由於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來。這並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師對他所作之責罰,而是自己不敬師所感召之現報。


  (7 冒犯師長的另一果報,是在未來生中生於無間地獄之中,不得脫出。在許多佛經中,佛陀曾很清楚地開示甚麼業會感召甚麼地獄之果報,但在《金剛手灌頂經》中,大勢至問佛陀輕慢上師會有何果報時,佛陀卻說:“我不敢說!這種果報的嚴重程度要說了出來的話,連大菩薩都會嚇至昏倒!”由此可見,輕慢上師的業報比其他惡業重很多。


  (8 由於不如法依止之業因,將于未來多生中都不遇明師及正法。


  輕慢自己的師長是極嚴重的不善業。一旦輕慢了其中一位上師,你在其他任何師父處所學得的法,都難以成就。所以,輕慢上師是我們修行路上的一塊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師徒關係是其中一項至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師,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則即使所拜師長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無量罪業。在古印度,歷代以來的修行人都依這些開示而事師,從而得到成就。我們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須效法他們敬師及事師的方法。曾經有人問阿底峽祖師:“為甚麼在印度,許多大師才修行甚短時間,便有所成就,我們西藏人勤修很長的時間,卻不見有成呢?”祖師答:“這是因為西藏人視本尊為本尊、上師為凡夫,而印度人視上師和本尊並無分別!”由此可見,視師為佛乃修持成就之關鍵因素。


  有些人會問:“我應該依止一位師長、還是許多位師長呢?”答案因人而異。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幾位師長,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數幾位師長,因為這樣較易確保自己不犯事師方面的過錯。


這些有關敬師及事師的開示,是佛經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參考《地藏經》及《華嚴經》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桑千貝瑪卻闊林 的頭像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