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講義


堪布益西彭措講授


敬禮上師阿彌陀佛!


敬禮上師蓮花生大師!


敬禮上師法王如意寶!


皈依上師三寶!


為一切眾生往生極樂速捷解脫發菩提心!


      賢劫千佛的宏法期,以眾生奉行十善業的情況,大致分為四個時期,一是圓滿時間,即眾生奉行十善,未造十不善惡業,這是事部流行的時期﹔二是二分時間,即眾生奉行了一半的十善,同時也造一半的十不善業,這是行部流行的時期﹔三是三分時間,即眾生奉行三分之一的十善,造三分之二的十不善業,這是瑜伽部流行期,四是五濁惡世,即眾生盡行十不善業,不行十善業,這是無上大圓滿流行期,隨著眾生的根機趨向下劣,煩惱增盛,故佛陀所開出的對治煩惱的法門也越趨殊勝,現在正值五濁惡世,經續中指出的最契符大眾根機的法門,在密宗,當屬無上大圓滿法,佛在《應成續》等續部中也說:唯大圓滿法,堪可調化濁時眾生。蓮花生大師也曾留下了這樣的授記:末法時代越黑暗,大圓滿的光輝將越耀眼。而在顯宗中,則非淨土法門莫屬,佛在顯宗的《大集經》中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渡生死。這兩個法門的共同特點,是信、願的自力與上師與佛陀加持的他力的圓滿結合。同時,淨土法門不但遍見于顯宗經論,在密宗中,同樣也有許多往生淨土,尤其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儀軌。在歷代密宗祖師中,臨終時仍選擇往生極樂世界的也大有人在。故此,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的開篇就贊頌淨土法門說:于是,凡一切有緣者,最勝之所求,是不住有寂之涅槃,無難而易獲此求之殊勝方便,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總括起來大致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密宗在念佛之外,尚有念咒的法門)。念佛的真正含意,是憶念佛陀,即憶念佛陀的慈悲、相好等的功德,其中最直捷方便的,莫過于實相念佛,然實相念佛需有明師指點,否則不易入門。現在普遍奉行的是最後一種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即是口念佛的名號,它的特點是簡便易行,適合于所有修淨土法門的人,它的關鍵在于真信切願老實念佛真信是內心真正生起了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切願是因為認識到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的苦難與危險與極樂世界的殊勝,而切實希望能轉生到極樂世界。只有生起了這樣的信願後,念佛才能獲得真實之利,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從古至今因信願堅固,並老實念佛而獲往生的實例層出不窮,下面略舉幾例:


     《龍舒淨土文》中記載:宋朝時有個僧人還俗回家,名字叫吳王夏,還俗後作了屠夫,每天殺雞鴨等度日,但在每次殺生前都說: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連念幾聲佛。在平時切肉時,念佛不斷。常教人誦經念佛。有一天,他眼楮上忽然生了一個如雞蛋般大小的瘤子,他于是很惶怖,讓妻子給他造個小草庵,他晝夜念佛修懺,後來他告訴村人說:我明天戌時走。第二天晚上,給道友們說:時間到了,好來念佛相助。說完端坐,合掌念佛,忽然大聲說:佛來了,即逝去。


     《染香集》中說:清朝時有個叫王痴頭的道士,人很愚鈍,他的親屬亡故以後,他因愚笨而缺乏飲食,經常因艱困而睡在破房里,後來有個陳道人收他當徒弟,令他每天掃地拾柴,晚課念佛號數百,禮拜以燒香一柱為時限。王痴頭誦佛不成音韻,每到昏沉欲睡時,陳道人就用長竿打他,並說:看你愚昧的這個樣子,怎麼還不知道精進呢?就這樣三年,一天王痴頭呵呵大笑,陳道人又拿竿子打他,此時王痴頭卻說:今天你不能打我呀。陳道人詰問為什麼?他說:師父你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如果你能象我一樣老實禮佛念佛,早已往生西方見到佛了。陳道人很驚奇,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第二天,王痴頭登上峭崖,面向西方合掌,站立而逝,火化後得二顆舍利。


     在《西歸直指》中曾記載:清朝時有個木工叫沈承先,年齡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他堅持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法門,手不停斧頭,口不斷佛聲。臨終前,預知時至,提前三天向親友告別。在他臨終前一天,對家人說:我明天要走了。次日早上,沐浴更衣,向西方趺坐念佛而往生。


     《淨土聖賢錄》中說:民國時有個農民叫賴祥麟,嗜酒。在他六十歲左右時,兒子死了,于是他領著兒媳和孫子耕田自食。因為耕田很苦,于是他深厭人世煩苦,一直思念著離苦。後來聽了賴祥融居士講淨土法門,遂吃長齋而念佛,專志一心,求生西方。時間久了,愈念愈純熟,雖然平時終日作務,但是他卻不斷念佛,鄰居都喊他阿彌陀佛,他也隨聲應答:阿彌陀佛。到他七十歲時,忽然腳腫,便讓孫子向西方陳列香供,說:西方境界太好了,你看有許多蓮花,我今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了。孫子說:爺爺你的腳腫了,怎麼能去呢?他說:不是身體去,而是心去呀!在香煙繚繞中面向西方趺坐念佛而逝。


     以上事例中,雖不乏造惡愚痴之人,他們的見解看似也不多,但是他們有一個基本的特點,那就是從聽來的一點教言,抓住深信有上師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同時已從世事滄桑中,深切感受了娑婆世界的痛苦,切願離苦往生求安樂,靠著老實修行,臨終時瀟灑往生。如《聽聞集》說: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贊彼,其聞為圓滿。因此,雖然聽聞的淨土教言比較少,由于能老實抓住要點去做,也必定解脫,故淨土教言也可說為聞圓滿聞解脫


     如果我們也能象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一樣,本身也有較強的出離心,同時在聽聞了淨土法門後,能生起較為堅固的信願,老實念佛,那我們也會象這些先輩一樣,臨終安然往生西方。同時在平時守護好所受的戒律,力所能及地輔助善知識弘法,推動正信的佛學書刊的傳播,也能在為佛法的宏揚作出貢獻,積累起更深厚的往生資糧。但是應該看到的是,末法時代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疑惑心本來就猛厲,分別心也習慣了外逸散動,他們若未能在聽聞淨土法門後,生起不變的信願,同時自身的人生經歷又未能使其產生出較強的出離心,則其念佛便不會真切,這樣泛泛悠悠地念過一段時間後,因未感受到佛法的清涼甘露,許多人就漸漸失去了耐心,于是老實念佛這一要求也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許多念佛多年的人,轉而去學清海無上師法輪功等的歪門邪道,便已暴露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平時信願不堅固,念佛也不確實,能有多少把握在臨終這一緊要關頭不隨業力漂流,而提起念佛的正念呢?因此,對于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如果單純依靠持名念佛這一方法,排拒其余佛法對淨土法門的輔助,實際上已加大了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度,失去了他力提攜的這一優勢,使本是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卻變成了難行道。


     正確的方法,是老老實實遵循佛陀所垂示的聞思修這一修學法則,聽聞、參閱經論,認真思維經論的意義,然後將思維所得的聖教意義用之于修持的實踐中,在包括淨土五經一論的各大經論中,處處可見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論師對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的宣揚、贊嘆,每一處的宣揚、贊嘆都有佛菩薩們的密意,能從方方面面增強我們的信願,不可偏廢,無力閱讀的人,則應多聽聞他人關於淨土殊勝與娑婆苦難的開示。這時已能生起真信切願的人,應開始老實念佛,如果這時念佛仍不得力,則應及時反省自己在信、願、行三方面中哪一方面有欠缺,進行彌補。若信願不堅的人,則應拓寬視野,廣泛聞思、參閱各種經論,佛法是佛菩薩們智慧的結晶,學習後只能增上我們的信願、慧根,而不可能對往生西方產生障礙,比如學了因明,便具體知道佛法的殊勝之處,而不會再受各種邪說的盎惑,也能從理論上確立極樂世界的超勝,而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戒律,一方面了知了具體的開遮持犯,減少了因破戒而導致的往生障礙,另一方面切實認識到了娑婆世界持戒、修行的難度,而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俱舍,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有漏法而與無漏法的本質、特點、分類(如娑婆世界的現象、本質、成因)等等,在與極樂世界的對比之下,在理論的高度,淡薄了對輪回世間的貪執,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中觀,了知了萬法的虛妄不實,更增強了往生的勇氣和信心﹔學了《現證莊嚴論》,詳細了知了佛菩薩的無盡悲願、功德,而生出無限向往之心,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同時在學習這些佛陀稱之為甘露的微妙法時,也學到了在念佛中有效地對治煩惱、使淨念相繼的方法,如俱舍中的白骨觀、中觀中的夢幻觀、空觀等等。在念佛不得力,枯躁乏味之時,使用這些佛陀特別開出的對治妙方,使心念頓時清淨、淨念得以維系,從而真正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而有志于宏揚佛法,續佛慧命的佛弟子,則更應廣學經教,這樣不但避免了因所知不多而在講法中有意、無意所造下的謗法過失,而且因佛法的燻陶而容易生起真實信願,又因作法布施、法供養而積累了無上的福報,故其不但往生且品位更高。


     有人提問,既然學這些經論最後的目的仍在于生起信願,老實念佛,那學與不學不是一樣嗎?其實大不一樣。以佛菩薩在經論中所開演的智慧武裝了自己的頭腦後,所生起信願的程度便遠非僅僅依靠自己所生起的泛泛的信願可比。又如果不學經教,不但人們的信願難以有效增上,而且一、二代後,人們便可能已不知戒律、唯識、般若為何物,佛教存在的基礎便遭到了破壞,無力面對各種疑惑、問難,佛教的命運便岌岌可危了。又有人問:聞思修是佛所制定的法則,但談玄說妙為何又為世所譏?世人所譏的談玄說妙,是指未確立起聞為思、修打基礎的目的,僅僅為聞而聞,如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自責他早年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之類,或以經論充作談資,以抬高身價,這一類的談玄說妙,因發心不正,違背了佛所確立的法則,自然被世人所譏,但以正確的發心而廣研經教,談玄說妙,則應極為倡導,如每天的皈依發誓時就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不需以談玄說妙而理解佛意,又以何所思,從何起修?佛陀又何需辛勤說法(豈不也是談玄說妙!)四十九年,大迦葉等祖師為何又要數度結集起三藏,作為後人聞思修的基礎?可見,貿然否定談玄說妙的功德,不但忽視了佛所強調的聞思的必要性,甚至會在無意中作下舍法、謗法的大過,行者于此不可不慎。


     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也與持名念佛一樣,都需廣泛的聞思為前導,同時,這三種方法若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則相得益彰,更能增上人們修法的信心。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儀軌,便是結合了觀想、觀像、持名(持咒),同時又有部分的實相修法。


     首先解釋題目:


     《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所謂捷徑,是指修這個儀軌能使人迅速與阿彌陀佛相應,從而現世無有災禍,命終後順利地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儀軌主要針對的是中下根弟子,中根人如理如量地按儀軌的要求觀修、念誦,念滿三十萬遍心咒以及一百萬遍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後便可獲得悉地(成就),下根人因聞思、信願尚淺,可以按儀軌的要求相似地觀修、念誦,以祈禱為主,成效也遠較一般的念誦顯著。


     蓮花生大師伏藏:蓮花生大師的功德事業已廣為人知,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身、觀世音菩薩的語與阿彌陀佛的意融合為一的化身,又稱為烏金第二佛,在開創了藏地的密乘,並留下了大量的伏藏後,飛往了烏金剎土,現在該剎土度化有緣眾生。伏藏,是蓮花生大師等大成就者們,將與未來眾生有緣的法本埋藏在崖石、湖泊、虛空等處,尤其是在無漏的大圓滿智慧上,並在伏藏品中寫明將來被發掘出的時間,發掘人的姓名、面貌等,在伏藏期間派空行母、護法神加以保護,在因緣聚合之際,有緣的掘藏大師便把伏藏品發掘出,以利益當時及後來的廣大眾生。上師法王如意寶至今為止開掘出了許多個伏藏品,有些已供奉在壇城中,加持弟子相續,上師同時也埋下了不少為將來的眾生預備的伏藏品。這個儀軌是蓮花生大師專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有緣眾生所造,並加以伏藏,足見是契合我們大眾的根機。能有此緣份值遇此殊勝修法,實是幸莫大焉。


     列繞朗巴大師取藏:列繞朗巴大師是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前一世,是蓮師大弟子多杰登炯的身、蓮師的語、亥母的意合集的化身,新龍人,是一位杰出的在家瑜伽師,顯現了非凡的證悟與神通事業,留下了二十多函的論著和修法儀軌,這個儀軌是大師觀見機緣成熟,而應蓮師的懸記發掘出的。


     頂禮阿彌陀佛:凡造儀軌、論著,首先需要致皈敬,以示內道著作,同時也祈消除造儀軌的違緣,此處蓮花生大師也不例外,因儀軌以阿彌陀佛為本尊,故先頂禮阿彌陀佛。


     宗喀巴大師和麥彭仁波切分別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與麥彭仁波切在《白蓮論》中開示,凡修儀軌,在修法前都應有所準備,概括二師的說法即:


     一、淨地設像:選擇一個白天無人畜等吵鬧之散亂聲,夜晚無非人干擾的安靜清潔的地方,把環境灑掃干淨,接著選擇一個與修法儀軌相符的本尊相,大小在五寸左右,像體莊嚴,安置于離自己有一尺到一米左右距離的佛案上。


     二、莊嚴供具:盡自己力能供養,在供養圓滿後,應誦《普賢行願品》的七支供,關鍵以清淨心而供養。


     三、入座皈依:首先選擇適宜的床、坐墊或草等舒適的坐具,然後以毗盧七法而安坐。即足:全跏趺或半跏趺﹔眼: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身:非過後仰,莫太前屈,端身正念﹔肩:平齊而住﹔頭: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保持端直﹔舌齒唇息:齒與唇自然放松,舌抵上鄂,出入息自然,漸至微細﹔手:結毗盧佛定印。具足此七法而入座皈依。


     四、積資淨障:以積集資糧,懺悔業障之發心與頂禮、念佛、布施、持戒等行為而欣求修法。


     五、三事求加持:即滅除不敬上師等邪見,生恭敬上師等正見,遣除一切內外障難。


     六、觀想聖眾尊:以毗盧七法坐在佛案前,兩眼直視佛像,佛像以已開光者為最佳,心里對佛像生起歡喜心,祈求攝持,同時默記佛的殊妙相好。應注意的是,佛像是佛身相的代表,通過觀想佛像來達到憶念佛的真實相好的目的,因此不能把佛像觀成死板的一張畫像或照片,而是蘊含了無窮的智慧、功德與加持的力量。時間久了,佛像可在心里顯現出來。初學者首先可看法衣等,看時要專注,心里必須觀得明朗,經過一段時間,閉上眼楮,看看能不能顯現出佛像來,若不行,應再觀看,直至閉目可以觀起來為止。觀月輪上種子字,也以同樣方式,首先寫標準咒文,然後觀看觀想,繼之將字排于月輪上,也就一觀可以清楚顯現,其他本尊修法可以相同方式而修。觀想時,觀得愈明朗清晰,修法的能力就愈強大。


     (此阿彌陀佛之修法,首先皈依及發心,復次進入此修法):凡屬內道的修法,修行前都要皈依三寶,在大乘中則需發起為救度一切曾作過母親的眾生而誓願成佛的決心,故在皈依後,還應加修發菩提心的偈頌,有的儀軌有特定的皈依、發心的偈子,這個儀軌中蓮師並沒有專門列出,故采用我們通常用來念誦修行的偈子。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皈依的修法最主要的是讓我們對于內道三寶發起堅定的誓願,即誓死不舍三寶的決心。什麼叫三寶呢?即:諸佛正法賢聖僧諸佛也就是與本師釋迦佛相同的已證悟圓滿智慧的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導師,他們共同具足圓滿的法報化三身﹔正法即是本師及諸佛菩薩傳下來的教法與證法,教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證法是戒定慧三學﹔賢聖僧,指初地以上的一個或多個大乘菩薩,如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等,以及四位或四位以上的凡夫比丘所組成的僧團,這佛法僧的三寶尊,是我們的皈依處。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即從現在起乃至證得菩提成佛之間的生生世世,都皈依諸佛正法賢聖僧,不皈依除此以外的世間鬼神、上帝、梵天、帝釋等及外道。在皈依時,應觀想一切眾生與自己在共同皈依。


     真正成就的上師,就他本身而言,便是三寶的總集代表,當然也就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真正代表,因此我們應把成就的上師與阿彌陀佛觀想成無二無別,以這個觀想的甚深緣起力,將會更有效地與上師三寶與阿彌陀佛相應,獲得他們的加持。為培養我們這個善根習氣,最好在平時稱呼阿彌陀佛時加稱為上師二字,稱為上師阿彌陀佛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在與眾生共同皈依後,接著應進一步對眾生發菩提心,即是為利眾生願成佛。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兩種,關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可參考五加行的講義,即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萬行所積累的資糧,盡早成佛救度眾生。


     這四句應合起來念三遍,第一遍是發起,第二遍是增上,第三遍是穩固,在這基礎上,為了使這發心更堅固,再念一遍生起四無量心的偈子: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接下來開始正行的觀修、念誦:


     一切法皆空性中


     般若空性是諸佛之母,諸佛無一例外均因徹證空性而成佛,我們在修淨土的過程中,初學者可將阿彌陀佛當作實有的佛祈禱,西方聖境當作實有的境界來希冀,此土的煩惱痛苦當作實有的苦痛來厭棄,這樣雖然較不容易調整自心,與上師阿彌陀佛相應,但只要堅持不懈,無疑也還是可以因阿彌陀佛的無邊悲願而得渡,而已有聞思,對空性已有認識的人,則可以結合佛所著重宏揚的般若空性進行觀修。空性怎麼修呢?有上師指點的人,可當下安住于無生的大空性中,也可在空性的基礎上,再按蓮宗截流大師所說:“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進行觀修。一般的初學者,則可以通過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過夢,而且知道夢境都是虛幻不實的,而我們現在的狀態其實也是一場夢境,因為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然是夢境,那麼,周圍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體、感情,這一切的一切本來都如鏡中花、水中月,並不實在,只是我們自作多情,太當真了,結果反把自己給套進去了,再進一步觀察,夢中的一切,在醒來後,連那虛幻的相狀也找不回來,也就是說,我們所見到的這些虛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覺醒的佛陀面前,也是連其相狀也不可得的,即世俗萬法為本來空性,空性中本淨,無不淨的顯現,因此寬松下心來,不用去理會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現出來了。這個方法因為借助了我們所熟知的夢,故無論是哪種根機都很容易獲得效驗,不但在修行時,我們在平時行、住、坐、臥中,都應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夢,慢慢習慣後,你會發現怒氣可控制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緣變得融洽起來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嘗到了。


     觀一切法空性是這個儀軌正行修法的第一步,比較重要,根據上面的引導,大家都會感到並不困難,因此應認真練習,不能馬虎,否則,如果將這一句很快地念過去,不思維內容,便不會體驗到這個儀軌的殊勝性。


     當修周遍慈悲心


     如果證悟了徹底的空性,心中便顯現起無緣的大悲心,便會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那樣無勤、任運地度化眾生,初學者通過聞思正確地理解了空性,或通過修行獲得一定的證悟後,知道在空性中,一切都是那麼無牽無掛、灑脫自在,這時再看那些同樣也處在空性中但因無端的執著而在輪回的幻化網中承受著各種各樣痛苦煎熬的眾生,心中便自然會生出由衷的慈悲心,同時通過佛的教誨,知道一切眾生曾作過自己的母親,知道了他們都對自己有一份特殊的恩德,因此更希望能拔除他們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把他們引導到他們本來就具有的大安樂的空性中去,以回報他們的恩德。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對已證得大空性的菩薩們的悲心有一段絕妙的譬喻:父母對出生不久的孩子疼愛有加,孩子不諳世情,用手擊打父母,父母非但不生氣,還轉而加深了對孩子的愛憐,菩薩也是一樣,視眾生如嬰兒,眾生對菩薩越打罵,菩薩反更增加了對眾生的慈愛關懷。我們初學者要做到這點頗為不易,但這是我們的目標,在現階段,我們至少應做到少侵犯、少觸惱別人,時時將心比心,試著將自己與他人的位置對調一下,多想一些別人的難處,多按《入菩薩行》忍辱品的要求去做,每天晚上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哪些言論、哪些行為損害了他人,是否應向他人道歉,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爭取使冒犯他人的次數有明顯減少,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慢慢培養自己的慈心、悲心,只有這樣,才能使下面的觀想、持咒達到最大的效果,真正實現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的誓願。


     龍樹菩薩幾乎是後代密宗、禪宗、中觀等所有法流的祖師,以中觀莊嚴了南贍部洲,他在圓寂後也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佛陀在《楞伽經》中也曾專門作了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如是空性悲心中 萬物皆成極樂剎


     前面修練了空性,增強了修行的信心,減少了觀想的難度,去除了浮躁不安的心理,又在空性中現起了慈悲之心,發起了真實救度眾生的心念,在這種祥和、慈愛的心態中,再將周圍的事物觀想為清淨、美妙的極樂聖境(具體可參照《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論中的描述,此不贅述)。對空性有所認識,對極樂聖境比較了解的人,可在一剎那中,在心里幻想出一個具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寶珠嚴飾的極樂剎土,若空性尚未修到位的初學者,可先靜下心來,消除對外界的執著,再按經中所示,幻觀出一個小的極樂剎土,再將其慢慢擴大,最後極樂剎土充遍了所有十方世界。觀想的目的,一是加深對極樂世界的感性認識,增加信願的燻染習氣﹔二是為下面如理持咒作好準備。因為在這種清淨的觀想中持咒,容易與佛相應,獲得佛殊勝的加持。


     有人會問,我們娑婆世界這麼穢濁不堪,把它觀想成如此清淨的極樂剎土怎麼應理呢?其實這並不矛盾,觀想清淨的極樂剎土一方面是為往生作準備,因為觀想佛相與聖境可以積累起許多福報,尤其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其無邊悲願與福報所感得的一個清淨剎土,是最理想的修行場所,更重要的是,通過把一切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都觀想成極樂剎土,可以極大地增強修行人對極樂淨土的歡喜心與往生的習氣,同時減少對娑婆世界各種無意義瑣事的沾染與執著習氣。另外,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上師阿彌陀佛看來,阿彌陀佛即是我們自己的究竟本性,娑婆世界的本質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關於這一點,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及《定解寶燈論》對第六問題的論述中有詳細的介紹,又比如傳燈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中說: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三身及四土,悉由心變造。又雲:西方安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可見這樣的觀想不但不矛盾,更有其必要。


     蓮月墊上自心舍( ) 由彼發光作二利


     在殊勝美妙的極樂世界中央,有一個由潔白的八葉(或十二葉)花瓣、紅色的花蕊所組成的蓮花座,蓮花座上鋪墊著一輪皎潔明亮的滿月,月亮上方,有一紅色的種子字舍字,閃閃發光,作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的二利。


     舍字是阿彌陀佛的種子字,代表了阿彌陀佛五種功德中意的智慧,阿彌陀佛從其心間的舍字發光,而變現出了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師等等報化身,實則他們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種子字是諸佛精華中的精華,恆時不斷地在作上供下施的事業,具體的功德、功用可聞思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這個舍字,同時也是我們的自心,因為我們自心的本性與上師阿彌陀佛的自心無二無別,因為心無形相,故用有形相的舍字這一方便來代表。


     其變自成出有壞 阿彌陀佛身紅色


     代表我們自心的舍字在一剎那間變成了通身紅色的出有壞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庸常不淨的身體在一剎那間變成了上師阿彌陀佛的相好身,端坐在了白蓮月墊上。如果平時常對金剛薩埵佛尊、觀世音菩薩等本尊作祈禱,這時便可將平時所熟習的本尊在剎那間變化成上師阿彌陀佛。上師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的光芒,又在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在顯宗中,上師阿彌陀佛顯現金色相好身,在密宗中,因上師阿彌陀佛位于西方,故在五方佛中顯現為紅色相好身,就象東方的藥師佛常示現為藍色一樣。出有壞是梵語薄伽梵的意譯,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輪回和小乘灰身滅智的涅槃二邊,達到了真正的實相﹔是擁有、具有,即佛擁有超然卓立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的功德﹔是摧壞、摧毀,即佛已摧毀了一切的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和四魔(煩惱魔、蘊魔、天子魔、死魔)。而阿彌陀佛在這無上的功德之外,又特為十方眾生開出了簡便易行的往生法門,使無數眾生,尤其是在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提早免除三涂八難之苦,在極樂世界親受諸佛菩薩的教誨,精進修行,即身成就,故我們更應感恩、皈敬。


     《高僧傳》中說:唐朝法照大師,在衡州雲峰寺時,勤修不懈,親蒙文殊菩薩以威神力攝入五台聖境。大師親禮文殊菩薩,並問:佛法浩瀚,修何法門,最為其要?菩薩說: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令無休息。問:雲何念?說: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並伸出金色手臂摩頂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菩提。大師歡喜作禮而退。于是篤志念佛,誓生淨土。忽然一次見到一個梵僧佛陀波利說:汝華已就,後三年華開矣。三年後,大師給大眾說:吾行矣。端坐而逝。


     一面二臂定印上 持著充滿甘露缽


     兩足不變跏趺坐 三種法衣美妙身


     圓滿一切相隨好 圓覺五身勝本性


     這是阿彌陀佛的形相,我們可以借助于佛案上的佛像進行觀想。佛的形相,同時代表著佛陀的功德,阿彌陀佛是一面二臂,觀世音菩薩有時就可觀為一面四臂,或千手千眼等等。一面代表了阿彌陀佛遠離戲論的法身功德﹔二臂代表佛方便與智慧的功德﹔定印代表了方便與智慧融為一體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定印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甘露缽代表了能滿足一切眾生的甘露一般的深廣教法。兩足不變跏趺坐代表阿彌陀佛不變動地安住于輪回涅槃無二的平等性。三種法衣是祖衣、七衣、五衣,作為阿彌陀佛美妙身相的莊嚴。觀想力較好的人,這時還可觀想在上師阿彌陀佛座下,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無量聖眾圍繞聽法。


     觀佛像的方法前面已提到,在觀阿彌陀佛像時,應把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的佛身與其功德結合起來,觀想出一個栩栩如生、親切而又慈悲的阿彌陀佛來,這樣才會容易感受佛陀的加持。


     “圓覺五身勝本性便是佛陀的功德。圓覺是指佛已獲得了圓滿的覺悟,五身勝本性是十方諸佛都具有的法身、報身、化身、菩提身、不變金剛身這殊勝的本性。


     在西藏的大德喬麥仁波切,一生通達大乘密乘的經續論典,並造了廣為傳誦的《極樂願詞》,勸有緣眾生往生極樂。雖然大師顯密內義全已了然于胸,但是在顯現上,專志往生淨土,在他臨終時,以大神通智慧,偕著自己的母親、侍者及自家的牛和狗等牲畜,不舍肉身直接飛往極樂世界。


     現而無有自性者


     以上的極樂剎土、蓮花、月輪、種子字、阿彌陀佛都是從空性中自然顯現的,沒有任何質礙,因此是現而無有自性,即有無窮的顯現,但沒有一絲實質障礙,歷史上蓮花生大師示現的就是這種現而無有自性的光蘊虹身。初學者可以按前面介紹的夢境進行觀想。


     心間月上紅舍( )字 根本咒文右圍繞 在阿彌陀佛的心間,有一個大小如芥子般的扁平、潔白的小月輪,在小月輪上有一個微細的紅色舍字,舍字周圍有右向(順時針)排列的阿彌陀佛根本心咒咒文,所有的咒文都是豎立的,嗡字在舍字的正前方,這個儀軌中的咒輪,是靜止不動的。


     把月輪、種子字與根本咒輪觀想得很微細,目的是有效地輔助說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觀想得越細,攝心的效果就越好。


     由其發光諸善逝 如同所修迎請入


     乍吽邦火


     觀想咒輪發出紅色的光,光芒照射著十方諸佛菩薩,把他們從各自的剎土中迎請來,一剎那間他們都變成了上師阿彌陀佛,就象空中的雨滴紛紛落入在了大海中一樣,融入了剛才我們觀想的上師阿彌陀佛之中,並同時念乍、吽、瓦m、火這個迎請咒,這個咒語大致可理解為迎請、融入、變成無二、融為一體。


     咒文發光作二利 色現清淨無量光


     聲響清淨心咒音 意聚清淨五智慧


     諸佛都總集到上師阿彌陀佛之中後,咒輪放射出萬丈的光芒,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以積累自己的往生資糧,接著又從三個方面進入一步觀想,即:一、觀想一切色,能見的山河屋舍等器世界為極樂淨土,一切能見的人、畜等眾生為上師阿彌陀佛的身體﹔二、觀想一切能聽到的風聲、雨聲、水聲等及人、畜的聲音等,全部變成心咒的清淨音聲﹔三、觀想眾生的心,即第六意識全部變成清淨佛陀的五種智慧。上根者可直接安住于這種境界修行,這是較為了義的修行,而中下根者,一直以這種方法練習後,也有很大的必要,即是增上對極樂世界的燻染習氣,因為在臨終時,前五根已逐漸失去功用,這時最為關鍵的便是生前所累積起來的信願的習氣,有了平時日積月累的燻染,這時便會依此慣性自然憶念起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而蒙獲阿彌陀佛的垂憐接引,就象一個在水中掙扎的人,被人抓住頭發後,不由自主地被拖出水面救到岸上一樣。


     《高僧傳》中記載:唐朝少康大師,從小出家,通達經論,善護毗尼,大師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時,每逢齋日,善信畢集,便升高座高聲念佛,大眾也跟著一起念佛,此時大多數人都可見師念佛一聲,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十佛,猶如貫珠。大師說:你們能夠見到佛的,必得往生。大眾都很欣慰。當然也有不見佛的,自愧業重,便更加精勤。一天,大師忽然給大眾說:當于淨土起增進心,于閻浮提生厭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于是放異光數道而逝。


     大樂之中念心咒


     嗡 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舍


     這里所講的大樂,並不是一般世俗的快樂,而是我們的心安住在空性光明無別的定解中,證悟了實相,在實相中,一切色現、聲響、意聚都是佛的身語意,而其三門的本性又不是實有的,為本來清淨與平等無二的勝諦本性,這樣就斷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因素,沒有任何痛苦,故叫大樂。在這大樂境界中念誦嗡 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桑千貝瑪卻闊林 的頭像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桑千貝瑪卻闊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