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兄弟: 一般講即是密宗的同學或同道,嚴格講是同時在一個金剛上師前領受同一灌頂之同學。
四灌頂:密宗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Anuttara.Tantra)之法要,可由四個不同的漸次灌頂而傳授與弟子,此即瓶灌頂、密灌頂、慧灌頂和詮象灌頂,通常亦稱之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灌頂,此四灌頂所傳之法攝盡密宗之一切法要,故欲說明之實非一簡單注解可辦到,讀者之此四灌頂為密宗之一切法要即可。
那若六法:亦即那若巴尊者所傳出之六種成就法,包括拙火瑜伽,幻化身瑜伽,光明瑜伽,中陰瑜伽,遷識瑜伽,和夢修瑜伽法。
覺受與證解:覺受(Nyams)者,行人于修持止觀中所得之親驗的境界也。覺受除泛指一切禪定或慧觀之境界覺受外,此書所用此字則多指相似的證悟或境界;而證解(rTogs.Pa)則為真正的證悟。修行人每易誤認相似之悟境(覺受),為真實究竟的悟境(證解),所以會產生各種慢心及驕狂和誤解;辨別覺受與證解為學密之要事,禪宗公案中亦屢見此類事。又覺受與證解非僅指大手印修法而言,乃通顯密一切修法。如加行道四位,則是覺受,至初地才是證悟;而初地所悟之真如不動性又只能算是覺受,要至第八不動地才是真正地證解,如是類推。
二種菩提心:通常指行菩提心和願菩提心。願菩提心是有一真誠的願望去令自他一切眾生達成菩提或佛果。行菩提心則是為了達成此目的,誓願去實行六度和其他之一切善行。菩提心(Bodhicitta)一詞,其含義及用法,極為廣大複雜,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之教法。大乘之因、道、果,亦皆依此心為依據握準繩。密宗對菩提心又有其他之用法,如紅、白菩提心,乃指身體中之兩極陰陽相反而又相成之精液及勢能,或泛指身中所分泌與禪定有密切關係的各種液體。
忿怒本尊觀:密宗行人終生修持與自己因緣相應之某菩薩或佛(例如觀音或不動佛);依靠于彼,由佑於彼,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為本尊。本尊觀則是密法中修觀之一種,觀想自己變成本尊,無二差別。此蓋基於眾生與佛陀本來無二見之見地而付諸于實際之修觀方便也。密宗之佛菩薩,不是一味的顯現和平及慈愛的相貌,亦有顯現忿怒,威猛之像者;其理由是降伏一切諸魔障故,而有此種表法及示現。
空明之體: 略言之,心之內容無非空與明而已;思想之流轉乃心之明分之流行變化,由此而有生死流轉之現象界,妄念消融於明之極處,則空性顯現而達成明空不二之境界。
佛慢:作本尊觀時,自己成為佛陀能降伏一切魔障,故曰「慢」。
瑜伽自在主: 於瑜伽(Yoga),得了全部精通與自在,故名瑜伽自在主,為對米拉日巴及其他成就者之尊稱。
空行母: 梵文Dakin,藏文mkhah.hGro.Ma,即護持密乘行人及教法之女性護法,亦對一切修密乘的女人之尊稱;就更廣義而言,女性之佛陀皆為空行母,如二十一尊度母,尊勝佛母等皆是。顯教之種種重男輕女之觀念:如女性不能成究竟圓滿佛陀果,卅二大丈夫相為男性佛陀所專有,以及佛典中種種輕貶女人之觀念,至密宗則完全變過!密宗之尊重女性在若干方面更甚於男性,此理由頗複雜,容另詳釋。但由米拉傳及歌集,乃至種種藏密經典所示,空行母實在是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體之一。就究竟義而論,般若佛母──一切佛所出生處,才是最高的空行母,修行人對空性或般若若得相處或趨入,大都會在夢中或定中見到種種空行母之示相,即如全受顯教訓練的憨山大師亦夢見空行母(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自己也覺得詫異及奇怪),如其年譜中所詳。總之,空行母(古譯亦作明妃)是密乘之護法,行者之伴侶及指導者,代表空性及慈悲,以女性之姿態而出現,大概指化身所出之天女相,行於天空,故名空行,但亦有人間空行母之說。男性之空行則稱為勇父(藏文dPah.Wo);因此空行母亦稱為勇母(藏文dPan.Mo)。
異熟: 今生之善惡業力能感受來生之苦樂各種果報。此異時、異地、異生而成之業果極為堅強,不易轉變,如生而聾、啞、瞎、跛,乃至墮入惡趣之生,皆為異熟,見拙著佛學今詮之業力論篇。
實相: 宇宙究竟之實體或真相,就佛法言此實相有種種名,如真如、本性、空性、法界、體性等等,每一名稱只說出此真理之某方面的性質而已;實相是多方面的,亦可說是無方面的,或一方面的,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乃至總說。此因眾生所執之一多,有無等皆是由自性執而生起;實相無自性故,無可無不可,攝盡一切。見杜順著嚴華法界觀,及拙著佛學今詮之空性哲學章。
菩提勝行: 此句話為說明密宗見之最好代表。初學行人必須善護諸根,遠離魔障及克服煩惱;開悟後,證實煩惱即菩提,魔障及菩薩勝行之莊嚴,所以煩惱和魔障之逆境越大,越能開顯佛性,增益修行之長進。密宗常設一喻:燈燭懼風,遇風則滅;森林大火,遇風反助其勢而熾燒。煩惱、菩提、魔障等亦複如是。
閻浮: 古老的印度傳統所影響下之佛教地理觀中所說的四大部洲。吾人所住為南瞻部洲,又名閻浮,北廣而南狹,實指印度之地形也。
殊勝菩提心: 菩提心較一切殊勝,為世、出世間一切善樂之因故,故名殊勝菩提心。
法爾: 自然如是的,本來就是如此的,不加造作使之成的。形容此狀佛典中用「法爾」一詞,取「法本來即爾故」之義而加以延伸者也。
無生境: 即空性的境界,無生即空,眾生見諸法生滅、流轉,而實際上生滅皆為幻相無實,於畢竟空之境界中,一切法從沒有出生過,故名無生。
地、道: 地,指悟道之菩薩之種種階段,普通謂有十地。道,指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地道指從初發菩提心學佛直至成佛中間所經過之重重階段。
方便道: 密乘以善巧方便之法要引導行者使之疾速悟道故名方便道。取其巧妙善巧之義,如種種氣脈觀,及六種成就觀法即是,頗盡善巧方便也。
生、圓、二次第: 全名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又簡譯為「定」、「正」分,生起次第或起分乃生起本尊佛或壇城觀之修法以成就化身佛之因,同時訓練基本禪定及密乘修持。圓滿次第或正分,則是進一步的轉變身心之修法,由調伏業氣及煩惱,使之轉變為光明及五智,包括證取法、報、化三身之修法,此二次第為無上密乘之根本教法。
薈供: 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慶典之時,如每月十五,或上師及佛菩薩誕辰時,舉行祈禱供養之儀軌。上師、弟子、及所有金剛弟兄皆參加,(有時施主及來客亦參加),來供養讚頌,祈禱歷代傳承上師、本尊、護法、空行,及一切諸佛菩薩。天人佛神際會,故名薈供,其種類及性質亦極不一樣,頗為複雜。
心氣自在: 凡夫於自己的心識不能控制自主,對自己的身體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根據密宗的一項原理,「心氣無二」,於心分若得自在,則於氣分亦必得自在。氣分有粗細;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塵皆是氣分轉變;極細之氣分則已離形質,為一種電能,或即是「電」。「電」究竟是什麼,亦極難言。總之,「氣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動能。心若能開悟自在,在氣分上亦必得自在。因為心氣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別,似如不同之二物,但至細微之高度境界中則心即是氣,氣極是心;如空與色在凡夫界為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則空色不二矣。於「心」得自在即是於「空性」得自在;于「氣分」得自在則是於「色法」得自在。故心氣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變化無礙也。
中陰: 當前或當下中陰──中陰又稱中有,就一般佛學而言,指死後尚未轉世之階段,普通謂四十九日。投生之後即為生有。所以生死輪回的程式是:死有、中有、生有。但進一步言,則吾人生活之世間,極當下生命之現實亦含有生死二種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無有間斷,此當下生命對從前面之死及未來之生而言,亦為一種中有(Interlude),故名當下中有或當前中有。對中陰之詳細解說,載於那若六法之中陰成就法及中陰救度法,又米拉歌集第三十篇亦詳論中陰之重要性。
布衣: 此為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貫宗風,因修臍間拙火而產生大熱力,於極寒冷之天氣亦僅著一單薄之布衣。布衣藏文曰「日巴」或「惹巴」,米拉日巴即是「著布衣的米拉」的意思。密宗之修士,古時皆不許著皮衣,以策勵得拙火成就也。噶舉巴派於此點特別注意,故「日巴」甚多。
方分: 方分者,即有形體,有性相,佔有空天(方所),及有品質(分)者也。但廣義言,即任何心識對任何境法所產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質皆為方分所攝,亦即一切有為法也。
明點: 梵文:BINDU;藏文:Tig.Le.,普通指男女之精液或內分泌,但許多密典中此字似乎有用於高度的實相哲學之意味。如Tig.Le.Nyag.gCig.「明點一味」,或「專一明點」。根據心氣無二之密宗根本原理,則氣分至成佛時轉成光明及神通之大用,脈分及明點皆轉成報化身,此處則似假借成就瑜伽者之堅固明體之不可毀壞及轉變性而說實相也。
拙火: 又譯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譯,此為密宗修氣脈之最主要的瑜伽。即觀臍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氣或陽氣之發生而打開全身脈結,攝業氣入中脈而悟道。此為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空、有,若畢竟無二,則佛果能從「空門」入,則亦必能從「有門」入,二而一也;惟從有門入較繁雜多障耳。
越量宮: 或譯作無量宮或天宮,喻其空間之大,超越限量,或不可測量也。
習氣: 此就佛學言,指多生多劫以來所累積于潛意識或阿賴耶識中之習氣(梵文)(Vasana),尤其指俱生──或與生俱來之習氣。就唯識學言可以說一切諸法及生死涅盤皆由習氣所造成。心理學家論人格(Personality)時,亦著重由學習而形成人格及行為,唯缺乏宗教之意義耳。習氣之重要性在修習定慧時更能親切的體會到。
三昧耶戒: 梵文(Samaya)為「無越」,即不可超過此界限之義,此即密宗之戒律也。小乘戒律通稱為毗奈耶(Vinaya),密宗戒則稱為三昧耶,或三昧耶戒。
金剛持: 藏文多傑羌(rTo.rJe.hChan)直譯為持金剛之義。一切密法之出生處為金剛持;即:金剛持為一切密乘之初祖,以此意義而延伸到弟子應視上師如金剛持佛,因上師乃密法之出生處故。
了義法: 眾生根器不同,所需之法亦不一,因此佛菩薩必須宣說高、低、權、實不同之法以適應眾生之需要。因此,法之內容相差很大。權教:即權巧說的方便之法,亦名不了義教或不究竟教;實教:即真實流露如來境界之最高法教,又名了義教或究竟教。
賴耶: 此處大概指阿賴耶識,或第八識;但藏文滾依(Kun.gShi)不一定指阿賴耶識,有時指法性。滾依直譯為一切根,一切種,或一切因,故可用作阿賴耶識,亦可用於「法性」,蓋取一切法由法性「生」之義也。
現空不二理 顯現外境山河大地草木事物之一切色法即是無生空性;現空不二亦即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色空不二之義。
具相:具足圓滿的資格。
生起次第: 此即初步之密乘修法,亦即本尊及壇城觀,把自己凡夫身觀想為佛身,把外境器世間觀想為淨土及壇城,口誦密咒,這樣就能訓練轉染境之世間成為本尊淨土。如是生起佛慢,次第建立壇城,故名生起次第。又作本尊觀時,先觀空,由空中生起一種子字;如觀音之種子字為「啥」,由此「啥」字自身變成觀音,再觀外壇城;一切由空及種子字而生起建立,故名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亦譯作「起分」。
圓滿次第: 此為深一層的密乘修法,包括修氣、脈、明點及拙火、幻化、中陰、夢修、轉識及光明等六種成就法,此就嘎舉派而言。其他各派修法之名稱雖不同,但內容皆大同小異。圓滿次第就另一意義言則適與上述次第相反,為「由有到無」之觀法,即將外境壇城攝歸自身,自身亦漸次消融於空性中,圓滿次第亦譯為「正分」。
見、行、修: 依藏文原來之程式應為見、修、行;但因此三字在歌集中應用極廣,非常普遍及重要故,改其秩序為見、行、修。因為如果照藏文原來之秩序見修行,則極易讀為「見到修行」。「修」和「行」,原為二事,中文之「修行」則為一事,為避免誤解起見,過去之譯者皆譯為見、行、修。這樣義理上不易混淆,在詞藻上亦好得多。下麵略釋見、行、修。
見:藏文(lTa.Wa.)即見地或瞭解也;但歌集中所指的見,大抵指大手印見,或空性見,此包括對空性及自心體性之認識,尤其是現量的認識,或現量的見。比量的認識亦屬必需,但不如現量之重要耳。
行:藏文(sPyob.Pa.)此指行為及修道上之種種活動,處世接物,弘法利生等一切行為皆為行也,但歌集中之行亦多指大手印之行,即由於心契大手印而產生之行為。
修:藏文(sGom.Pa.)即是指定慧之實際修持,尤指大手印之修法。
曼陀羅(Mandala):,古譯壇城或中圍,即密宗修法時本尊佛之「住所」。主尊之旁又圍繞眷屬各尊,裝飾相貌各不相同。曼陀羅之形狀亦有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等不同。就究竟義言,曼陀羅即法界之縮影,代表莊嚴淨土及一真法界。有相密宗,或生、圓次第之密宗,曼陀羅之意義尚為狹義的有形本尊壇城。但米拉日巴此處則指大手印空性中所顯之一真法界,究竟了義之曼陀羅也。
氣、脈、明點: 藏文:tTsa.Rlun.Thig.Le.此為修密方便道所必須修持者。此處之氣,尊指身內之各種氣,如上行氣,下行氣,平住氣,遍行氣,業氣,命氣等等;脈則是指氣及明點所經行之道,類似脈絡或神經,但亦不全是;明點則泛指身體中之各種精華之分泌物,不單指男性之精液也。凡人之氣、脈、明點必須徹底轉變成光明及大用,亦即轉凡夫之氣、脈、明點成報、化二身之方法。此道目前全世界能講透徹之人可以說根本無有,或絕無僅有。至於詳盡之科學的說明,更待吾人之努力也。見 Mircea Eliade 之 Yogo 中,論Mystic physiology 處。
臍拙火: 為六種成就法之基本修法,為密宗禪定之基礎。行者觀臍下有如豆大之火焰(拙火),加以寶瓶氣等助行使能生起俱生之忿怒母火,而產生暖樂,打開全身脈結而開顯本具之法、報、化三身。
六聚;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根;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為六根所緣之外境;六識:由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所產生之識覺,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此六根、六塵、六識亦通稱為十八界。米拉日巴於歌中常用六聚以代表此六根、六塵及六識,通稱之為六聚。其中指六個聚識之生起的意味似乎更較著重,如此處「六聚消融於自體」,即自言各種識念及感受皆消融於自心法身之本體。
根本與後得: 藏文mNyam.bShags.及 rJed.Thob. 此二詞用法甚廣,根本及後得之全詞應為「根本智位」和「後得智位」。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觀惟一實相之體,為定中之純般若觀。後者指行者從「根本智定」而起,出定後應物接觸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脫離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任運騰騰,心離執見,見一切如幻如化。此根本及後得定,能相互增長,直到證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則無所謂根本及後得矣。
子母心「光明」: 或子母光明。子光明頗似起信論所指之始覺,母光明頗似本覺。由本覺而生始覺,始覺經擴大緞練而與本覺合,名為妙覺。此在大手印而言則為子明光明,母光明即是那本具的俱生空明佛智;和子光明,即那道上所見的種種深淺之空明智。子母光明會和一味則成妙覺佛位也。
鄔金淨土: 此為蓮花生大士之淨土。蓮師為紅教或舊教寧瑪派之創始人。為觀音、彌陀與釋迦佛陀三位一體之化身,得最極成就,神通說法無礙。西藏之有佛法,蓮師之功最偉,其聲望可以說超乎一切各派之成就上師以上。此處米拉日巴亦隨機而祝願共生蓮師淨土,西藏畫米拉像時,常于上方加上蓮花生大士之像,蓋紀念米拉之遇瑪爾巴乃由紅教喇嘛之推薦及授記而得成就焉。亦即是說,此乃由蓮師之加持而引導米拉至有緣之上師處也。又,米拉遇瑪爾巴前曾多年廣學紅教,從師十位。見第十七篇。 心子──西藏佛法之傳承中常用「心子」一話來表示某某人之最親近,最受上師器重之大弟子、有點像我國「得衣缽」之弟子。「心子」者如自己的心一樣重要,或深心愛護如親兒子一般的弟子。
現、比二量: 現量即當下不雜一念之感覺或知覺(Perceptions),多屬前五識之境界;比量則是第六意識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間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現量的,悟道則必定是現量的。
定解: 決定的悟解,由現量所證之悟境,不可動搖,故名定解。
指示心性: 此即大手印傳法時,上師用特殊方便使弟子立刻見到自己之心性的方法,其法不拘一定之形式。頗似禪宗之活潑的種種接引法,如棒、喝乃至默言等皆是。
超越道次第: 已經超過五道、十地、四瑜伽等境界而至究竟地也。
業印: 或事業手印,即密乘修空樂雙運之法。亦可簡譯為事印。
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依大乘說,乃是化身佛,其清淨報身乃毗盧遮那佛,或大日如來,如華嚴經所言者。但小乘佛法則不承認法、報、化三身之說。
無生法身: 無生,即諸法本來不生之意,凡夫所見諸法生滅乃屬幻境。此「無生理」即是空性或實相,亦即佛之法身。
明體: 心之本性明朗而空寂,大手印稱之為「明體」。
如實性:如實之性,即如其實相之性也。
空行淨土:密乘之淨土亦稱為空行淨土,淨土中人皆為空行種性故。男者又稱勇父,女者稱勇母或空行母。
二種成就: 即共同成就及不共成就,又名世間成就及殊勝成就。世間成就即各種神通及成辦息、增、懷、誅等法之能力。究竟成就即指佛果而言。
聖理二量:即聖教量及理量二者。聖教量乃以佛說或大賢所著之經論為依據(量),而抉擇是非也。理量則是純依靠自己之理智而抉擇是非。
上樂金剛:藏文「bDe.mChog.rTo.rJe.」,舊譯大樂金剛、勝勝金剛,密乘主要本尊之一。
奧明淨土:又譯作奧明天,為金剛持佛所居之淨土。
第六金剛持:據密宗所雲,密宗之壇城中東、西、南、北、中,有所謂五方五佛,即五煩惱之自性或五大智慧之表徵。其順序為: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金剛薩埵佛,此為五方五佛。在中央金剛薩埵之上有金剛持佛為一切密法之出生處。故雲第六金剛持。實際上金剛持乃自己的上師,為顯其重要及崇高故置於金剛薩埵之上,使就了義而言。就傳承而言則金剛持佛為一切密法之始祖,所有密法皆由渠而傳下。
暖相:此處所謂暖相並不一定是指丹田拙火之暖熱相,此為泛指修行之證悟前相。特指般若之相應證驗。乃借用一般大乘之四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法。”之“暖”字而來,如鑽木取火,先生暖、煙、極熱(頂)等而後才能生火也。所以“暖相”又泛指一般定慧修持相應之相也。
中圍: 藏文dkyil.hkhor,直譯為中圍,即密乘之壇城也。眾眷屬皆圍繞中央主尊而立,故名中圍。
顯有一切諸法:顯有,藏文為Snan.Srid. 意指有形象有顯現之一切世間。實指三界及一切大千世界也。中文佛學中似不常見此名詞。
察察: 西藏人常以泥土灌入佛像或經咒之模子中,泥土幹後取出,則成為泥塑之佛像或經咒。為一種懺罪積資之善行。
格西:為西藏寺廟中之一種學位。格西之本義為善知識,後來則成為表示“博學之士”的一種學位矣。
七支供養:此即普賢行願之十大行願簡去三者,剩下之七支為: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普皆回向。藏傳各種修法中,通常皆以此七支行願作為必誦之禱文。
留言列表